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狩猎,一种野外公开的剧院

2017-12-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禾刀  
  美国最负盛名的蒙古帝国史学家之一、《欧亚皇家狩猎史》作者托马斯·爱尔森梳理欧亚大陆皇室从古代到19世纪的历史,聚焦精英群体和皇室/王室成员的生活轨迹后发现,狩猎几乎成为皇室/王室的标配。他们的狩猎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既体现了一定的娱乐性,更大程度上则彰显出皇室/王室的勇猛。爱尔森因此直言,狩猎场不过是皇室/王室的“一种野外公开的剧院”,而主演无一例外是皇帝或大帝这样的塔尖人物。
  《人类简史》一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只是一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两万四千年前,当走出非洲大陆的智人消灭尼安德特人,想到的可能不是同类相残,而是类似于一种特殊形式的狩猎,就像今天一些地方依旧有人猎杀人类的远亲——猿类一样。正因如此,狩猎演化为两种不同形式:一是基于人类之间的厮杀即战争,二是以除人之外的动物作为猎杀对象。无论是哪种形态,均是拓展猎杀实施主体生存空间的行为。当最初的生存问题不再成其为问题后,狩猎作为一种传统被抽象化象征化,其传递的内涵看似千奇百怪,但中心思想不外乎强化皇权的正统性和不可替代性。
  爱尔森追寻欧亚皇室狩猎历史发现,狩猎活动经历了从经济性到政治性的嬗变。经济性这点很好理解,就是人类狩猎为了填饱肚子,直到“人类成功驯化了动植物,狩猎行为的经济意义持续减弱,政治意义则持续增强。
  在爱尔森看来,皇室大张旗鼓地狩猎表面看猎获可观,但从人均和平均天数看却极不划算,所以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表演的范围与形式实在太多。比如,有的皇帝刻意让一些基层官员有机会一同狩猎,让他们感受到皇帝的恩典;有的特意放走一些幼兽或受伤的动物——尽管这些放归自然的动物大多不可能存活——以此彰显皇帝的菩萨心肠;有的把猎物赏赐给群臣或猎场周边的百姓,以此显示皇恩浩荡。
  越发有趣的是,一些狩猎场后来又演化出一个与狩猎似乎没有必然联系的形态。由于考虑到狩猎场长期土地闲置,于是有的开始尝试在狩猎场种植农作物,当然,那里既然是皇家的地盘,其种植自然不是为了增产增收,而是通过在最好的地施上最好的肥加上最好的管理,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尽管这一过程皇帝乃至皇室成员几乎没有参与,但名头还是皇帝的,其目的同样还是在于展现皇帝的卓越才能。久而久之,这里又演变成一些皇室与自然“对话”的特殊场所,以此强化皇权与宇宙神力之间的联系。
  某种角度上,欧亚皇室的狩猎史也是一部政治史,既有效彰显了各种文化特征,又折射各种力量的纵横交错,当然还有各个时代的认知区别。总之,在狩猎这个“野外的公开剧院”里,再精彩的表演也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捍卫皇权。
  《欧亚皇家狩猎史》
  [美] 托马斯·爱尔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