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

2017-12-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禾刀
  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上的路桥坍塌,事故造成1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事后美国调查人员认为,这起事故可能与鸽子粪便腐蚀桥梁有关。记得当时身边的一些朋友看到这条新闻时,忍不住扑哧一笑,更有人嘲之以典型的“美式思维”。
  不过,对于这样的调查结论,《锈蚀: 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作者乔纳森·瓦尔德曼大抵不会有什么轻慢言行的。作为环境调查记者的他曾踏遍美国南北,着重调查了食品加工、油气管道、钢铁制造、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的锈蚀现象,至而得出这样一个看似令人耸人听闻的结论,即锈蚀很可能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尽管形形色色的金属助推人类文明不断攀上新高度,但锈蚀同时也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者”。
  瓦尔德曼列举了大量案例以阐述他的惊人发现:如果不是1980年5月10日两个攀上自由女神像上的抗议者,可能人们还一时无法意识到自由女神像已锈迹斑斑,不久极可能变成一堆废铁;上世纪初,因为碳酸饮料腐蚀,易拉罐爆炸伤人事件层出不穷;而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每年大概有5万人因为锅炉锈蚀引发的爆炸而遇难;锈蚀还可能“击落”飞机、“凿穿”轮船、酿成车祸……只要有金属,便会有锈蚀。因为锈蚀,仅美国每年就得付出4000亿美元的代价,远超其他自然灾害的总和。
  锈蚀似乎无孔不入。“锈蚀通常会导致可见的痕迹:钙会变白,铜会变绿,钪会变粉,锶会变黄,铽会变褐,铊会变蓝,钍会变灰再变黑”。因为锈蚀,“火星都染红了,而在地球上,它(锈蚀)则造成了大峡谷、红砖和墨西哥瓷砖那血一般的颜色。”
  当然,自然界中也确实存在少数活性较低、自然形态下的金属,比如金,这其实也是金最早被人们用作货币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金并非完全不可锈蚀,只是相较于其它金属更加稳定罢了。否则,那些藏金甚巨的金库就不会动用高科技力保金块的成色不失。
  关于锈蚀与人类间的关系,一些科幻作家曾有过颇为烧脑的描述。美国著名科学记者艾伦·韦斯曼就在《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仅仅在人类消失后的二十年,有增无减的腐蚀就会破坏曼哈顿东区的很多铁路和桥梁;几百年后纽约所有桥梁都会损毁;几千年后唯一能够保存下来的将会是那些深埋在地下的建筑;大约七百万年后,或许只有拉什莫尔山上的遗迹能证明我们曾经出现过”。
  照此推测,大约七百万年后,几乎没有什么金属能够证明今天的我们存在过。
  事实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措施得当,锈蚀所造成的许多危害完全可以避免。比如前面讲到的自由女神像,工程师们让女神像变成一块“电池”后,便大大降低了锈蚀速度,还有今天的许多设计已经注重“腐蚀裕量”。
  瓦尔德曼还不无调侃地指出,锈蚀确实给金属稳定带来负作用,但另一方面,随着大量金属的应用,千奇百怪的除锈问题又“催生了一门大生意”。
  作为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锈蚀很少被人真正审视乃至像本书这样跨越科学、经济、社会等多门学科的深刻思考,瓦尔德曼能把一本科普作品写得这般意趣横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本书最值得指出的或是,虽然瓦尔德曼一方面认为锈蚀是人类必须直面的一场“战争”,但他同时又认为,锈蚀也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实,万物“始卒若环”,没有人能置身自然之外:既然人类选择接受大自然的恩赐,那么直面与大自然恩赐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不可回避的选择。
  《锈蚀: 人类最漫长的战争》
  [美] 乔纳森·瓦尔德曼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