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规模发展补齐短板网络销售

“小粉皮”描绘乡村振兴大蓝图

2017-12-08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 峰 姜 敏


  宁阳县乡饮手工粉皮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乡饮手工粉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口感滑韧,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一锅,两镟,仨人干,年底能赚四五万”是对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饮传统手工制作粉皮的形象描述。
  近些年,乡饮乡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特产粉制品产业,实行规模化发展,补齐产业短板,推动网络销售,让乡村粉制品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在一张小小的粉皮上描绘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大蓝图。
规模化发展
产业做大做强

  乡饮乡南赵村是乡饮粉制品产业中的“领头羊”,只要是晴天,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草帘子上都晾晒着一张张晶莹透亮的粉皮,成为南赵村一道别致的风景。
  几年前,乡饮南赵粉皮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家庭小作坊阶段,各家粉皮制作工艺,皮子尺寸及口感不一,销售范围仅限于周边村镇,影响了乡饮南赵粉皮的发展。
  南赵村把粉皮加工作为一项富民强村产业来抓,组建了乡饮南赵淀粉制品合作社,合作社牵头注册“南赵”牌粉制品商标,入社各农户实现生产原料、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的共享。
  乡饮乡在农闲空地规划了80亩加工园区,园区建成后,对全村粉皮加工户实行统一管理,从粉皮原料购进、加工制作到市场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粉制品规模化发展。先期入住的加工户苑举清告诉记者:“手工粉皮是自己收地瓜,自己打淀粉,手工旋出来晾晒,皮子口感很筋道,不添加色素和防腐剂,合作社还对粉皮进行质量监管,客户吃起来更放心。”
  整个项目建成后,可容纳加工业户40余户,年可加工粉皮300万公斤,户均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对于本地粉制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弘扬粉皮文化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补齐产业短板
产品走向大市场

  大规模的生产带来了对原料淀粉的大量需求,为解决好淀粉问题,乡饮乡于2010年引进并开工建设了投资1500万元占地百亩的大型现代化淀粉制品厂,补齐了粉制品产业发展链条,还能对原料质量更好把关。
  传统晾皮“看天吃饭”,受天气影响大,是限制粉皮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这两年,乡里先后引进两家现代化粉制品生产企业,实现机械化生产,还新上粉制品烘干设备,彻底解决了几百年来晾皮受天气影响大这一难题。企业每天生产粉制品10多吨,常年雇用着300多位村民。
  2014年,28岁的大学生巩天帅在乡里扶持下返乡创业,创办了泰安齐鲁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据他介绍:“公司拥有净化、加工、冷冻、烘干、包装等标准车间,还配有化验及质检设备,使用机械自动化生产线,让产品比以往更加干净卫生。”
  巩天帅还自己研发,对烘皮设备进行改造,建设粉条粉皮两用烘干设备,注册了自己专利技术,使制皮时间从以前的8个小时缩短成了2.5个小时,压缩了出皮时间,保证了经销商常年不断货。
  现在乡饮粉皮小作坊少了,大企业多了;在自己家单干的少了,去厂里打工的多了。因工艺精湛,产能颇高,乡饮粉皮的产量和销量逐年增加,产品畅销华东、华北、东北等地,让“乡饮粉皮”这个大品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更大的市场。
利用电商平台
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淘宝网我们粉皮的销量全国第一,现在淘宝店年销量已经达到了10万斤以上,仅自家线上的10家店铺年销售量就近百万斤粉制品。”泰安培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昭星利用互联网销售乡饮红薯粉皮、红薯粉条等特产。谈及线上销量,孙昭星难掩心中喜悦。
  乡饮乡利用复圣云谷电商创业孵化园、电子商务协会等平台,扶持本地粉制品销售电商做大做强,推进地方特色农产品触网上行,全乡已有几十家在网络上销售粉制品农户。搭上电商这架“销售快车”,乡饮粉皮扩大了销售渠道,冲破了地域局限,飞向了全国市场。这些宁阳味道通过电商渠道飘到千家万户,不仅将乡饮粉皮送到大城市的餐桌,也为当地的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现在的乡饮南赵村,街道干净整洁,楼房错落有致,茶余饭后,村民在设施齐全的文体小广场健身跳舞,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天然气,还能集体供暖,一派乡村振兴欣欣向荣的景象。全乡粉制品年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近2亿元,形成了以乡饮南赵村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闻名周边省市和地区的粉制品集散地,粉制品成为当地乡村振兴致富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