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速读

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

2017-12-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这本书替你将孤独的本质娓娓道来。我们在热闹中失去的,必将在孤独中重新拥有;就如在喧嚣中失去思考能力的人们,在安静中方能找回自我。

□ 姜涛 整理
  阅读见人生
  如果买书的同时也能买到读书的时间,该有多好啊。但是,人们往往混淆了购买书籍与读书获知这两种意义完全不同的行为。
  期望一个人能记住他所读过的所有东西,恰如要求他把吃过的所有东西都留在肚里。食物滋养了他的身体,书籍充实了他的精神,正是这二者使他成为自己的样子。如同身体只吸收它能同化的食物,一个人也只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即符合他的总体思想或利益目标的东西。
  因此,人们不会对任何事情产生客观的兴趣,也不能从所读中学到任何东西:他们将读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复习乃学习之母。”任何一本重要的书都应该一鼓作气连读两遍。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书中的整体内容,知道了结尾,才能真正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再次阅读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意绪,由此从书中得到不同的印象——好像在不同的光线下欣赏同一物体。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人思想的精华。因此,阅读一个人的著作,总比与他交往获益更大——即使这个人有着最伟大的思想。甚至一个普通人写出的东西也可能会给人以教益或消遣,值得一读——因为这些是他思想的精华,是他全部思考和研究的成果;而在与其本人交往时,也许会让人不甚满意。所以,读其书而不满其人,是有可能的。当思想文化的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只能从书本上找到消遣和娱乐,而非从人那里寻求乐趣。
  没有什么比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了。随便拿起一本经典,哪怕只读半小时,整个人就会感觉焕然一新,身心舒畅、澄净,精神超越、振奋,仿佛经过了山涧清泉的清洗净化。这是因为古老语言的完美特性,还是因为那些作品历经千年仍完好保存的作家思想的伟大?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文学艺术的周期性反复
  对于世界史来说,半个世纪总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为世事总是在变,新的事情总在发生。但同样的时间长度却不会为文学史带来多少变化,因为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无知者的无谓尝试不算)。所以,我们仍然停留在50年前的那个地方,纹丝未动。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人类知识的进步比作行星运行的轨迹。人类每取得一次显著的进步之后,就会很快地步入弯路,如同托勒密体系的本轮一样,每绕行一周后就重新返回原点。但是,那些引领人类沿着轨道前行的伟大思想者,却不是按部就班地随着同时代人走在本轮上。由此可知为何身后名声的获得常常是以失去同时代人的赞誉为代价,反之亦然。
  这种情况揭示了为什么大约每过30年,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时代精神就被宣告破产。在此期间,种种谬误愈演愈烈,直到被自己的荒谬压倒;与此同时,它们的对手已变得力量强大。于是,精神的大厦坍塌了;而随之又会出现与此相反方向的错误。表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周期性反复,正是文学史本该承担的真正使命;但大家对此却少有注意。此外,在这样相对较短的时期里,要收集远古时代的材料是很困难的;因为人们只有在观察自己同时代的事物时才最方便、最可靠。
  文学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相同步的,在博物馆内所陈列的大部分都是些毫无价值的文字怪胎。而对于那些为数不多的本身完美的作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到那里寻找。因为这些不朽之作仍然活着,犹如神仙永葆青春活力,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遇见它们。只有它们才能构成我所说的真正的文学;虽然在这文学的历史中包含的人物并不多。这一历史,我们在年轻时就早从知识渊博、修养良好者的讲述里知道了,而不是首先从各种教材、汇编中了解到的。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我已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喜欢社交是因为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亦即忍受他们自己的小社会的能力。他们无法忍受孤独,变得厌恶自己。正是这种灵魂的空虚使他们热衷于和人交往,到国外旅行、观光。他们的头脑僵化、思想呆滞,无法自己活动起来,所以,他们试图赋予它一点活力,例如通过喝酒提升精神。有多少人仅仅因为这个问题而变成酒鬼!他们总是在寻找某种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强烈的刺激,亦即通过与自己同类的人的接触和交往而获得的兴奋和刺激。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目的,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就会因不堪重负而沉沦,他们也会陷入一种悲惨的萎靡浑噩中。这样的人,或许可以说,其自身只拥有一小部分的人性,需要将许多这类人性的碎片聚合起来,才能达到适当的数量,获得某种程度的人的意识。一个人——确切地说,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是代表人性的一小部分或点滴碎片,而是代表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的自身是完满的。
  在这一方面,平庸的大众就好比是由俄罗斯号角组成的管弦乐队奏出的音乐。每只号角仅能发出一种音调,把这些号角恰当地凑在一起、协调配合才能演奏出乐曲。从一只号角所发出的枯燥乏味的音调,就可以清楚地明白大多数人思想的平庸单调。有多少人似乎毕生只有一种顽固不变的观念,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思想存在的余地了。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人们是那么无聊,以及为何他们热衷于与人结交,为何他们喜欢加入人群中——即为何人类是如此地热爱群居、交际。正是一个人本性的单调乏味,才使他觉得孤独难以忍受。“凡愚皆苦于厌诸己。”(塞涅卡)愚者饱受其本身的愚蠢所带来的疲累、重负。只有把很多人放在一起,才能奏出像样的乐曲。
  一个智慧卓越的人,则像是一位音乐大师,无须任何人的帮助,仅仅用一种乐器——如一架钢琴(这架钢琴本身就是一支小型乐队),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小世界。其他人需要多种乐器相互配合才能演奏的乐曲,他一个人就可圆满完成,仅仅依靠其思想意识的完整统一。就像钢琴一样,他不属于某个交响乐团:他是一位独奏者,更适合单独演出——也许在寂寞中孤独一人。如果要与他人合作演奏,他也必须像乐队中的主音,或者如歌唱时声乐的主调。那些喜爱社交的人或许可以从我的这个比喻中获得某些教益,并把它作为一项普遍的规则记下来:交往对象的质量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交往人数的增加得到弥补。如果你的同伴聪慧明智的话,有他一个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周围只有平庸普通的人,只能和他们打交道,那么与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交往就是个可行的办法,这样,通过他们的联合协作,还是会产生某些益处的——沿用号角乐器的比喻来说。但愿上帝赐予你无比强大的耐心,以忍受这种苦役!
  我提到过的精神的贫乏和灵魂的空虚,是造成另一种不幸的原因。当一些更加优秀杰出的人为了实现某些高尚的理想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时,结果几乎总是群氓蜂拥而至,就像害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的目的就是试图摆脱无聊,或者自己天性中的一些其他缺陷。对于任何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的事物,他们都会立即毫不犹豫地抓住,丝毫不加以任何的辨别。于是,有些人就会悄然溜进或者强行闯入这一团体。然后,要么很快将其全部毁灭,要么将其变得面目全非,到最后与组成这一团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人们喜欢社交的原因并不仅仅在此。寒冷的日子里,大家拥挤在一起以互相取暖;同样,你也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来温暖自己的心灵。不过,一个自身拥有无比高的精神热度的人,是不需要这样做的。
  《孤独通行证》
  〔德〕亚瑟·叔本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