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2017-12-06 作者: 丁子信 来源: 大众日报
  □丁子信

  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做出顶天的成果,更做出立地、惠民的成果。
  什么是更好的高等教育?或者说,衡量更好的高等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更好的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质量更高的教育。即作为高校首要职能和中心任务的人才培养,要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人才。其次,更好的高等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即学科专业发展更加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满足度更高。第三,更好的高等教育是国际竞争力更强的教育。即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等方面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更强。第四,更好的高等教育是教育现代化水平更高的教育。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技术手段、评估机制、治理体系等核心要素的现代化。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五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越上了新台阶。但也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与人民的新期待新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都已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背景下,在从培养数量充足的专门人才向质量优良的高素质人才转变的过程中,在“双一流”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地方高校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更面临着严峻挑战。地方高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着重做好如下几点: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和中心工作。地方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切实调动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培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动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转化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直接影响着国家进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合理定位,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提升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引导广大教师既关注学科前沿、更注重应用研究,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应用在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上,既做出顶天的成果,更做出立地、惠民的成果。发挥地方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上的优势,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区域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高等教育全球化使地方高校具有了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地方高校要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资源和经验,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走出去”,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教育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最终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地方高校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制度,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依法治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者系潍坊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