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发展纪实

2017-12-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凯 张熠儒 焉然
  
  1962年,山东省立医院单独设立消化内科,属国内较早独立设科的综合性医院之一。
  近60年来,伴随着国内外消化学科、内镜技术、介入微创技术的发展进展,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在冯宏、朱菊人、付丽娜、秦成勇、刘吉勇等知名消化专家的带领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奠定了其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孜孜以求的科室文化氛围。已经发展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消化病临床诊疗中心,并作为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岗位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引领着全省专业发展的方向,走在全国前列。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人呕心沥血,帮助了无数的患者,履行着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神圣使命。
  
  多项第一
  全省消化道疾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山东是一个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大省。在患者的心目中,这里是全省消化道疾病的“最后一道防线”。据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吉勇介绍,多年来,消化道内镜和介入等领域众多技术突破的“第一台”手术都由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完成,带给患者创伤减小和预后改善的福音;改变了众多消化道肿瘤、疑难重症疾病患者的命运。
  上世纪末,在省内率先引进小肠镜技术,运用两端轨迹的方法,实现小肠镜的检测,有效解决了小肠比较长,两端距离较远等一系列技术操作难题,并在全省推广,让患者受益。
  在肝硬化、肝癌病人中,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的情况较为普遍——“正常情况下腹腔内脏的血液是要经过门静脉回到肝脏,然后进入心脏走遍全身。”刘吉勇说,然而肝硬化就如同造成了交通堵塞,血回不去压力就高了,容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手术,但肝脏衰竭的情况下手术后死亡率非常高;而目前主流的内镜套扎对于门静脉压力大于20毫米汞柱的情况治疗效果欠佳,甚至因早脱环而造成致死性出血。
  在省立医院消化内科,拥有一项省内唯一,甚至国内也少有医院消化科可以开展的杀手锏——Tips技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集穿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影像学的立体解剖为一体,是放射治疗中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被形象地喻为“隔山打炮”“无路造径”。
  1993年10月,山东省首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治疗手术成功,使山东省立医院成为全国较早开展这一手术的少数医院之一。
  内窥镜中——ESD(黏膜下剥离)技术和隧道两大技术应用,山东省立医院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引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食管、胃、结肠肿瘤刚刚萌芽时,就进行内镜导视下剥离,不仅能够完整保留患者器官,完全清除早癌,不影响功能,给患者一个有尊严、有生活质量的完美人生。
  2011年10月,在国际上较早利用“隧道技术”,开展省内第一台内镜黏膜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壁黏膜下层切开贲门口部挛缩的肌肉,治疗贲门失弛缓,解决贲门痉挛、食物无法顺利通过的问题,切除肿瘤直径为当时国际上报道最大者,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全国消化内镜视频比赛一等奖;而且随着这一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宽,仅打个洞就可以切除黏膜下众多肿瘤,使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2010年,率先在国内引进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目前,已完成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HVPG)700余例次,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对肝硬化患者诊断、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意义重大。
  
  技术引领
  与布加氏综合症的“不解之缘”
  布加氏综合症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较多,尤其鲁西南地区常见。1994年,在山东省立医院教授付丽娜带领下,在国际上最早尝试探索,超声监视引导下开通下肢静脉和肝静脉闭塞段,获得成功:在超声视野下,不仅可随时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位置,穿过闭塞的血管,还能进行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植入等操作,既不接触放射线,又有效解决了原本需要外科大手术才能完成的操作,很快得到国际认同。
  1997年,超声引导下下腔静脉开通和肝静脉开通治疗布加氏综合症两篇文章在欧洲的JVIR《血管介入放射学杂志》先后发表,获得国内外专家广泛赞同,杂志编辑用“excellent(卓越的、极好的)”来形容这一创新性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开展消化疾病放射介入治疗。据省立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主任张春清介绍,目前除了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布加氏综合症等疾病的放射介入技术外,在复查的胆道阻塞性黄疸、消化道梗阻、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方面也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联合放射介入和内镜微创技术群,既减少了创伤性,也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此类疾病的治疗手段。
  在布加氏综合症诊断、治疗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无论从技术,还是社会影响等方面,都保留了较强的优势,一些外地的病人,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地治疗之后,还会来这里进行介入微创治疗。
  勇闯医学禁区,医术精益求精无止境。很多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因长期血管闭塞已形成血栓,在用球囊进行血管扩张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血栓脱落进而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成为介入治疗的禁区。
  为此,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探索发明的“序贯治疗”法,先小开窗溶栓,再介入扩张或支架置入,减少了血栓脱落的概率,扩大了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三点一线
  聚焦立体精准治疗
  “内镜微创、超声介入与放射介入”是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三点一线”的特色技术体系,大大提升了临床服务能力。
  提高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病人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了立体、多元化的治疗选择方案。据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二科主任许洪伟介绍,以内镜治疗为基础,又具备介入分流、介入断流等为后续保障的完善的技术群,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治疗效果,也显著降低了出血风险,这是任何单一技术应用都无法匹敌的。
  顺应手术内科化、微创化趋势,不断追求技术进步,让患者受益。与既往开放性的大手术或虽然外观创伤小而难以保证器官完整性的胸腹壁打孔腔镜相比,能够完整切除病灶而又能保证器官完整性的微微创(或称超微创)手术的普及,正是得益于内镜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消化道早癌内镜切除(ESD、EMR、MBM)、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挖除术(ESE)、隧道技术切除食管及贲门胃底交界区固有肌层肿瘤(STER)、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技术,山东省立医院都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10月,在国际上较早开展经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STER),且切除肿瘤直径为当时国际上报道最大者,居国际领先水平;STER肿瘤切除术获全国消化内镜视频比赛一等奖;同时,经口内镜下贲门环形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亦开展得如火如荼,慕名而来患者众多、疗效好。
  技术引领,全国一流。内镜技术与放射介入和超声介入技术相结合,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成为“攻城略地”的利器。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胆胰疾病介入治疗,尤其ERCP治疗技术与国际同步。在国内首次应用氩气刀行十二指肠腔内移位胆管金属支架切割成形术;在国内较早开展经ERCP胆管可取式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良恶性胆管狭窄、十二指肠乳头腺瘤或早癌的内镜乳头切除术。2012年3月,独立完成山东省首例经ERCP肝门部胆管癌并行(“肩并肩”)胆管金属双支架置入术。2012年6月,独立完成山东省首例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巨大假性囊肿经胃壁穿刺支架引流术。2015年1月,省内率先应用OTSC吻合夹成功治愈食管气管瘘。
  
  早诊早治
  新理念创造新生活
  上医治未病。重治轻防使原本可防、可控、可治的肿瘤成了“不治之症”;而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治疗,不仅能大大减少医疗费用,而且能明显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整体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
  借助内镜技术,把目光投向早癌诊断与防治,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中。据山东省立医院消化一科副主任张安忠介绍,早期肿瘤症状不明显,而小肠又是人体最长的器官,抓住小肠病变的“尾巴”谈何容易。2003年,开展双气囊小肠镜,并于次年开展胶囊内镜和单气囊小肠镜,结束了医生“隔皮猜瓜”的历史,让诊断更精确。
  随后,超声内镜、无痛内镜等技术等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常规内镜检查采用传统的色素内镜检查和NBI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早癌的诊断率。
  目前,肿瘤年轻化趋势明显,只有整个社会查体意识好了,才能发挥“早诊早治”的优势。张安忠呼吁,政府、社会,依托社会力量,推进早癌筛查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成年人45岁以上就应该定期进行胃镜、肠镜检查。只要坚持下去未来10年、20年,我国消化道肿瘤的防治一定会有大幅度质的提升。”张安忠憧憬着未来。
  医心求化境,妙手术愈新。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起点、高标准,使科室医、教、研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品牌学科。
  医乃仁心仁术。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已成为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团队的职业理想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