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综合

寿北探索土壤盐渍化修复——

盐分沉下去麦苗长出来

2017-11-24 作者: 单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单 辰
   本报通讯员 刘瑞全

  11月19日下午,潍坊利威土壤消毒公司实验基地的负责人赵天铭正忙着接打电话,确认12月初新一批盐碱地改良项目中意向地所有人的待改良土地面积。“目前能够确认的意向改良土地面积,已经超过1000亩。”赵天铭说,而这个数字在2016年全年只有30。
  2014年起,赵天铭的实验基地开始针对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的问题,考虑制订相应的改良方案。经过大量试验对比,赵天铭总结出,将盐碱地的盐分固结到20公分以下的深层土壤并长久保持,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寿北作物以小麦和棉花为主,其作物根系均在地下20公分以上生长。”赵天铭说,保证了地下20公分以上土层的低盐化甚至无盐化,就保证了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不受底层土壤高盐的影响。
  赵天铭和他的团队试用了几十种碱性土壤改良剂,效果都不理想,问题在于将盐分下沉容易,固结难。“盐随水走,也随水来。”赵天铭说,简单地对土壤用水浇灌,就可让表层土壤盐分下沉,但经过水分升腾和蒸发,盐分又再一次返回地表。试验中的土壤改良剂对盐分的深层固结均表现不好,试验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2015年初,赵天铭了解到广东省地球土壤研究院研发的一款土壤改良剂,其中含有钙、镁、硫和脱硫石膏等成分,在固结盐分的试验中表现良好。赵天铭立即订购了该产品,在羊口镇营子村的试验田中进行初步试验。
  据了解,土壤含盐总量为鉴定土壤盐渍化程度的首要标准。其中,非盐渍土的该数据为0.3%以内,0.3%-0.5%为弱盐渍土,0.5%-1.0%为中盐渍土,1.0%-2.2%为强盐渍土。
  “试验田土壤初始含盐总量为0.8%左右,在深耕并均匀撒施该改良剂后,表层土壤含盐总量下降到了0.3%。”赵天铭说,12个月后,试验田表层土壤内该数值上升到了0.5%左右,这是所有试验过的改良剂中表现最好的一种。
  今年初,赵天铭带着试验田的改良数据来到各村宣传,以每亩500元的成本价推广他的盐碱地改良方案。4月11日,饱受棉花减产多年困扰的羊口镇营子村村民曹有福决定采取赵天铭的改良方案。
  先深耕,后撒施改良剂,4月14日,曹有福的10亩棉田完成了盐渍化改良。改良后,土壤表层盐分沉降是否长久、新茬棉花能否增产,成了赵天铭和曹有福俩人心里共同的疑问。
  采棉期,赵天铭赶忙打电话问曹有福地里的产量情况,得到了亩产820斤的答案。而在此之前,曹有福的棉田已经多年亩产不足500斤。赵天铭跑到曹有福的地里检测后,土壤也仍然维持在弱盐渍化的程度范围内。这下,赵天铭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营子村试验成功后,赵天铭和团队一个月内设计出土壤深耕和改良剂撒施一体化设备,解决了人工撒施效率低、不均匀的问题。
  8月,赵天铭拿到了营里镇北陈村20亩盐田改造项目的订单。8月9日-12日,盐田改造完毕后栽种小麦,目前已有15厘米左右的嫩苗破土而出。
  “原本寸草不生的强盐碱地上长出了麦苗,真让人高兴。”赵天铭说,在看到效果后,寿北多个棉田和小麦种植户已经联系他,准备作年底和明年初的土壤盐渍化修复,目前已经确定的实施亩数超过了1000亩,比今年多了30多倍。
  “强盐渍化的土质,第一年亩均施用改良剂100公斤,第二年用50公斤,第三年用25公斤,连年递减就可保证土壤盐分正常。”赵天铭说,目前来看,改良试验算是初步成功了,但赵天铭依然有自己的担忧。
  “近年的棉花价格连续走低,即便作了土壤修复,增产个几百斤,对只有三五亩地的散棉农来说也帮助不大。”赵天铭说,况且寿北淡水资源稀缺,浇水不足一样会影响作物生长。
  “作物品种改良,再配合土壤修复,是最为理想的改良方案。”赵天铭说,目前,他正积极与羊口镇和营里镇等政府部门沟通,探讨新型强耐盐碱作物的筛选和引进方案。
  “海水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赵天铭说,海水稻可生长全程浇灌海水,且经济效益较高,如果能够引进,会让寿北种植户增收不少。寿北有多达几十万亩盐碱地,新的耐盐碱经济作物必将给盐碱地带来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