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四新”绘就治国理政新蓝图

2017-11-24 作者: 肖贵清 来源: 大众日报
  □肖贵清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而努力奋斗的政治宣言,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交汇期擘画了一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新时代明确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论断。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社会发展整体转型升级,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历史依据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军队面貌、人民生活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在此基础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定位,回应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需要解答好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回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回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所要坚持的国家发展方向和实现的民族复兴目标;“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回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所要深入参与的全球治理基本目标以及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作出的中国贡献。
  新矛盾指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根本着力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相应的判断。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新命题,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准确理解蕴含其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又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根本发展任务。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许多制造行业和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程度逐步提高,人民对于法治、民主、公正、安全、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时隔36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重大判断的深意在于,准确定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与步骤,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深层次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党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更好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民生诉求和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而为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举措、推进更加系统完善的治理目标奠定现实基础和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要以推进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方略,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思想开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国家治理方略,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为强军目标,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以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所作出的科学解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符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际,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目标引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小康社会建设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解决了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在20世纪末使人民群众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阶段,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15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通过15年的奋斗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何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在2050年左右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时代使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施政纲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方略。
  新蓝图开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赶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近百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多次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代使命。在这场新的历史性“赶考”中,中国共产党要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断前进,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赶考”中,在党风党貌上要有新气象,在治国理政上要有新作为。面对新的时代课题,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