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纪实

2017-1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熠儒 王凯 焉然
  
  2017年,山东省立医院建院120周年。
  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从1961年创立以来,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跻身“国家队”,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拥有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岗,在山东省神经外科界居于龙头地位。
  50多年来,广大医护人员,大医精诚、不忘初心,乐于奉献,为全省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付出辛勤的劳动,作出巨大贡献。
  
  进修回院开创神经外科
  1960年,山东省立医院总住院医师王学庆,被派到上海医学院(现华山医院)进修神经外科。由于当时做手术没有帮手,放射科不会看片子,医院还安排王学庆与手术室1人、放射科1人,一起前往,进修一年。外科科目完成后,王学庆又在神经内科呆了4个月,回医院后,先在外科做神经外科的手术,于1961年创设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成为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60年代,经常在急诊室奔波的王学庆发现,很多呼吸停止的病人,主要是由于脑出血形成脑疝,引发心脏停跳,导致死亡,就想“这应该可以做手术”。虽然受到当时神经科一些老大夫,甚至省内知名医师反对,王学庆并未轻易放弃,而坚持进一步观察、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路。
  王学庆研究发现,脑卒中分两种,80%是脑缺血,20%是脑出血,脑出血轻的基本不需要治疗,而高血压性脑出血就可以手术治疗,并在国内领先、省内最早开展,使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在当时全省最好的省立医院、省立二院(齐鲁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三家中,居第一位,并遥遥领先于全国大多数相近规模级别的医院。
  “在当时,开刀之后效果明显,意义很大!有一个原来不能动的病人,做手术后,可以动了,恢复得很好,还给我寄了照片……”回忆起当初奋斗的岁月,王学庆激动不已。
  王学庆作为这一方向的开创者,也因此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这一治疗方式已经成为常规治疗手段。
  诊断,没有CT、磁共振,主要靠问病史和神经查体。检查主要靠从上海学来的三个手段:一是脑血管检查,让病人平躺,用手去摸脖子上的血管,在跳动处扎针打造影剂;第二是气脑造影,病人坐着,医生在背后做腰椎穿刺,往里打空气做造影;第三是脑室造影,遇有脑积水的患者,在头皮上打开一个小洞,往里打氧气或空气。
  这三项检查,医生都被动受辐射。据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原副主任李国新介绍,当时基本是人工操作,需要医生陪同,只有一个围裙作为防护,病人检查可能只需要接受一次放射,可大夫却要“有多少病人,吃多少次放射”,而且年年、月月、周周,周而复始,基本每周至少2天。为此,王学庆的白血球曾降低到5000单位以下;第二任科主任宋毓瑄,受放射线损害比较严重,白血球也因低于2000单位,患上职业病,“独享”一份全科共同享有的“接触放射线科室”两个放射补助指标。
  
  大医精诚,不忘初心
  奉献精神、宁为病人的牺牲精神是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的传统。李国新介绍起来充满自豪,从老主任王学庆开始,神经外科大夫就“没有休息,也没有加薪,其实是24小时负责制,只有周二下午到晚上休息!”既没有助手,脑损伤、脑出血的患者又很多,工作很累,全凭个人奉献。
  今年已87岁高龄的王学庆,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突出代表,几乎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医院和病人。李国新说,他的乐趣就是看病!家在青岛,只有春节才回去,见科里忙不过来,就会提前好几天回来;如果病人病情严重,就干脆睡在办公室里,以方便病人有情况能随时找到他。
  白求恩精神、救死扶伤、奉献精神,时代教育的影子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上学期间,王学庆是宣传队人员,喜欢吹小号,表演节目,但是参加工作之后就全放下了,转而把全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上,不逛街,不旅游,过“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待在病房或图书馆里,至今还订着《中华神经外科》《中国微侵袭神经》等4份医学方面的专业杂志。王学庆创科57年间,不为名利,似乎只是对工作和患者的一种感情或习惯。
  “对病人负责,竭尽全力、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泰山学者庞琦这样概括科室的文化传承。每当有比较重或者手术比较大的病号,即使是过年、过节或者周末,医生也都会来医院看看,该处理的处理好,才放心离开,或者在办公室值守、观察。医生少,急症多,工作忙,无法顾家,不能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有时值完夜班也不能立即休息,第二天还要正常上台,手术完才能得到休息。人脑部神经、血管丰富,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风险大、死亡率高,很多时候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肿瘤切除,神经、血管的剥离与缝接,对医生操作精细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给病人带来难以弥补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等因素,更需要医生的执着、奉献和付出。
  “他们中间中共党员较多,很多在学校就入党了,发挥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李国新说,工作风险高、强度大,不仅锻炼大夫,也培养了护士,只要能耐受得住,就比较锻炼人,普通护士能干神经外科,再干其他科相对会容易些,就到哪都能胜任,因此,神经外科也培养了最多的护士长。
  
  医研融合加盟“国家队”
  专业跨越式发展,跑步进入“国家队”。新世纪以来,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庞琦先后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CNS)会员、美国神经外科协会(AANS)会员。
  派出去,引进来,技术上与国际领先水平同步。近年来,先后派出十几名医生去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顶尖级的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专科进行单一技术的学习,包括参加国际会议和技术培训等等,让青壮年医生开阔视野,接触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同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医院讲演、授课、学术交流、手术演示,与国际高手切磋技艺,分享经验,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专科细分,推动学科向亚专科纵深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原来的普通神经外科,逐步细分为脑血管专业、颅脑外伤专业、神经脊柱脊髓专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神经重症专业、神经肿瘤专业等6个亚专业方向,而且脑血管病、神经脊柱脊髓、功能神经外科等三个新的亚专业山东省领先,神经肿瘤手术量省内最大。2013年,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伽马刀治疗系统,更如虎添翼,依托科室强大手术、影像、放射治疗技术,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伽马刀治疗1000余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有力地促进了伽马刀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国内伽马刀治疗树立新典范。
  科研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努力学习并消化吸收,最大程度让患者受益。庞琦认为,医学的创新,技术的进步,要经过多中心演练、多中心配合和多中心验证,若有效才会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应用在临床。按照成熟的教学模式教学生。以国际治疗指南为标准,紧盯国际先进技术,及时引进吸收,逐步实现本土化、规范化、标准化,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尽最大努力、应用尽可能多知识为患者治好病,真正做一个仁者。
  同时,勇于承担大型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提升学科整体水平。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论坛,技术培训班、国际继续教育等项目,整合资源,搭建全省神经外科医师交流及继续教育的平台,促进适宜技术向基层医院推广、辐射、普及,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把现有的学术发展优势与基层医院以及国内的同行进行交流。这样既吸收到别人的精华,又能把自身的优势推荐给国内同行、基层医院。参与山东省“十二五”、“十三五”强基工程项目,从技术层面推进,促进全省诊疗水平的提升。
  目前,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承担的课题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励20余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100余篇为SCI所收录,出版编译著作10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