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引进中国结编织项目,探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东平县“巾帼巧手”编织致富梦

2017-11-03 作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来源: 大众日报
  ◆2017年2月,山东省水利厅7名第一书记到东平县老湖镇驻村帮扶。到任后,首先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库区移民土地少、留守妇女多的现实情况,成功引进中国结编织项目,探索实施“巾帼巧手”人才培育工程,一大批留守妇女找到致富门路,有效推动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张 杰


小小“中国结” 助圆脱贫梦
  东平县是山东省20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是全省水库移民人口最多的县。同时因为没有土地耕种,当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中形成大批留守妇女,这部分人因照顾孩子和老人,缺乏收入来源,生活开支捉襟见肘。如何让这部分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早日摆脱贫困生活,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破解库区发展落后和当地群众贫困问题,7名省派第一书记将“人才扶贫”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之中。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多的现实问题,率先探索实施“巾帼巧手”人才培育工程,通过扶持手工编织项目,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创业,许多平时闲散在家的妇女通过做手工活摆脱贫困。目前,中国结、手链、柳编等手工编织项目已经在全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中国结编织项目采取来料加工、销售订单的经营模式,对加工者按件计酬,从业门槛低,工作时间灵活,十分适合农村闲散妇女,为广大妇女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据统计,目前编织中国结可实现月收入700元左右,编织手链和脚垫可实现月收入1000余元。
人才培育激发创业活力
  在运作实施手工编织项目过程中,东平县始终将培育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老湖镇注册成立了东平县巾帼编织协会,在滨湖社区和凤凰家园社区分别设立了巾帼巧手工作室兼手工编织培训基地,在部分行政村设立了编织点。据统计,目前东平县巾帼编织协会已发展到230余人,“巾帼人才”培育陆续被更多的留守妇女和贫困人口熟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实行“走出去学”和“沉下去讲”,开展形式多样的“巾帼巧手”培训,积极选派7名巧手带头人赴济南合作企业培训学习编织技术,先后举办2期全县“精准扶贫·巾帼巧手”培训班,邀请济南合作企业负责人和编织专家前来授课,共培训500余人次。
  探索“1+N”师傅带徒培训,依托集中编织点、巧手工作室等场所,多层次开展巾帼巧手培训,先后使1000多名贫困妇女掌握了“中国结”、手链等编织技术,培育编织巧手骨干200余名,形成了巾帼编织协会有领头人、乡镇有带头人、村村有能手的巾帼编织创业人才队伍。同时开展了全县“最美巧手”“培训师”和“质检员”等评选活动,切实提升业务技能。
拓展项目 打响品牌
  在编织中国结的同时,东平县编织协会还联系泰安市一家大型绳制品企业,引进手链和脚垫编织项目,这两种产品简便易学,经过短期培训即掌握了编织要领。截至目前,县巾帼编织协会已组织编织中国结12000套,编织手链8000余条,编织脚垫3000余张。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协会会员还自主开发了“巾帼心向党·喜迎十九大”新产品,将传统审美元素、节日喜庆氛围与党建宣传功能融为一体,深受市场欢迎。除加工订单、厂家回收外,他们还积极探索加工成品进行实体店或网上销售。
  手工编织项目不仅让当地妇女找到增收门路,还吸引了一部分老年人加入编织队伍。老湖镇前楼村的赵庆银、候召娴夫妇,自从儿子成家后,老两口生活清闲,偶然机会听说邻村刘庄有人在做手工活,不耽误照顾家,还能挣点零花钱,老两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编织协会,在老师手把手教导下,现在老两口一个月下来能挣千元左右,见人就说“以后也不用要孩子们的钱了,自己就能养活自己了”。
  经过半年的探索和实践,东平县蹚出了一条以县巾帼编织协会为依托,以培育“巾帼巧手”人才为抓手的扶贫路子,培育出一批农村女性人才,巾帼编织协会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创业品牌。目前,东平县银山镇、旧县乡等4个乡镇也成立了编织指导站,其他多个乡镇正在洽谈合作,县、乡、村三级手工编织服务网络初具雏形,将帮助更多妇女掌握手工编织技术,逐步带动全县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