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侨梦苑”:多路径探索人才集聚模式

2017-09-28 作者: 田可新 实习生 李静 来源: 大众日报
  “侨梦苑”作为近年来国务院侨办推出的侨商产业集聚区和华人华侨创新创业集聚区品牌,是发挥侨务优势、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和实施“万侨创新行动”的重要平台。济南“侨梦苑”“一区一园六平台”的发展格局,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具备六大服务平台及四大“侨特质”服务保障体系。截至2016年底,吸引海外留学人员2000余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济南市“5150计划”人才和济南高新区“海右人才计划”共计800余人,人才数量和质量位于全省、全市前列。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李静

  日前,济南市政协以“汇聚海外侨胞优质资源,打造高端特色‘侨梦苑’”为主题召开专题协商会,多位委员、专家会商表示,应从多条路径探索创新人才集聚模式,这应是济南“侨梦苑”建设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重要课题。
灵活引才:“星期天工程师”
  “目前,济南‘侨梦苑’发展过程中一些制约要素仍有待消解。调查显示,多数侨资企业面临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一是人才纵向结构性断层,创业企业本身领军型人才能够满足自身需要,但是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够,人才断层,人才梯队跟不上;二是人才横向结构性断层,部分侨资企业人才结构发展不合理,急缺一般技术型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开发类人才。与此同时,平台建设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很多是技术型人才,缺乏创业经验,虽然有创业助理跟踪联系,但没有专业人员就企业管理、运营、融资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还缺乏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标准化测试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侨资企业的研发周期和上市期,不利于降低运营成本。”谈到济南“侨梦苑”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特邀委员济南大学副校长李光红说。
  对此,李光红建议,在整合多部门引才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能的同时,政府应扭转直接向高层次人才提供跟踪服务的格局,大胆尝试购买第三方服务,可成立“侨梦苑人才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律和管理咨询、风险投资、人才培训、项目融资、市场策划与营销等全方面服务。济南市也应强化协同创新,打造“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的开放,将为初创侨资企业提高创新效率提供极大帮助。此外,还须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估机制,并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灵活方式,吸引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海外人才开展协同创新、科技研发、项目合作。”李光红说。
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协同发展
  在致公党山东省委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济南高新区中欧制造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文看来,搭建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方能推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要素相融合发展,带动特色园区协同发展。
  “这其中,就要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平台,为创新‘头脑’‘保驾护航’。”刘红文建议,应构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与预警机制,打造更规范化、阳光化的发展环境,引进高质量、高层次知识产权保护及运营机构,与高新区现有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合作,合作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平台,在知识产权咨询、申请、维权、诉讼等保护服务的基础上,开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导航、分析评议、知识产权挖掘、融资等运营服务,促进知识产权保值增值。“还可以借鉴美国山东创新创业基地‘双创业基地+双产业基金’的模式,在英、法、德、澳、日等海外华侨华人集聚国家和地区建设海外孵化器、离岸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内“侨梦苑”形成呼应,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资金、技术,帮助国内企业通过‘走出去’,实现‘引进来’,通过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实现国际先进技术与中国市场、资本、产业的落地对接融合,形成多区位、多功能、多形态、多层次的海外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发展产业金融吸引投资者
  “发展产业金融,吸引优秀的投资者进入,引导民间资本更好地流向园区产业是必经之路,‘侨梦苑’建设急需产业金融的助推和支撑。”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志元则认为。“‘侨梦苑’将来发展的主要领域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三个领域内对于研发的投入以及自主产权的需求迫切,需要投入大量的先进设备和高技术人才,科研投入缺口巨大,急需政府进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解决‘侨梦苑’建设的资金缺口、满足投融资需求。”
  张志元表示,产业金融助推“侨梦苑”建设需要建立专门机制,引领金融服务方向,打造与园区对接的信息体系和互动平台。在现有的金融服务基础上,成立园区企业金融服务小组,开展与园区沟通交流,搭建长期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园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项目进展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对园区项目建设了解;针对园区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征,在组合对公结算、企业贷款、融资业务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设计“一企一策”金融服务方案,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定期召开政、银、企协调会,按照政府搭台,银企唱戏、增进合作、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通过平台对接,互通情报,沟通信息,信息对称,达成共识,为资金供需双方搭建合作平台,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有效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