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编辑手记

2017-09-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今年的雨水真多。当雨像一道帘子把我留在天一阁内,时光竟有了木心《从前慢》里的那种味道。
  雨不急不缓地打着屋檐,天一阁仿佛还是几百年前的那个天一阁,亭榭楼阁之间,夹藏着一方池塘,临于池塘上的那些嶙峋的假山成群结对。隐于枝叶间的危楼,似苍鹰般驾在高空中。“藏书之富,甲于天下”,范家的这座私人藏书楼,曾拥书七万卷,浓缩了多少文气、才气、智慧之气。
  余秋雨说过,“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然而历史上,能叩开天一阁大门者寥寥无几。
  直到1673年,铜锁才一具具打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严苛,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
  据传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锈芸嫁到范家,为的就是能登上天一阁读点书。但苛刻的家法,森严的门户,决不会在她的渴望与忧郁面前妥协……她最终未能登上那栋庄严而又神秘的楼阁,只能将自己的幽香与怅望,带入天一阁旁那一抔微润的黄土里。
  隔着玻璃展柜,我只能想象书香四溢,即使是翻版,在这里也不能随意翻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局促之中,是天一阁的肃穆与矜持。
  藏书的意义何在?纵然范家人担心开放门户会造成古籍的流失,可殊不知,闭锁有时只是为了更好地开放。
  居然有小小的庆幸在我心里闪过,好吧,姑且不说看书受限,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真的扑面而来时,谁又能消受得起?
  读书自不必贪多求全,内化为个人精神价值的书籍,才是好书。
  个人才是读书的唯一尺度。
  天一阁就如同那块通灵宝玉,“岂能人人都有?”虽不能有,心向往之。正如博尔赫斯所写:“读书人理想的图书馆,正如一座巴比塔,是永恒和完美的神的产物,而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而理想的图书馆不是炫耀家里的书多,而是那些书是对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
  读书如同吃饭,每种书籍都有不同的热量,保持多读高蛋白类高价值的书籍,主食类随时补充,蔬菜类经常翻翻。最需要警惕的是水果类书籍,为高兴买单的事,少做。
  我在心里自说自话:在买书光荣,读书光荣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感动下,这么多年,有没有做一些贪多、求全、低效之事?
  “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无论你买多少衣服回来,逢出门或换季的时候,总感觉少了一件最适合的。妹妹的办法是断舍离,书也需要断舍离,是断掉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贪欲。真正内化的知识,才是精神财富,只读心头好,形同与知己聊天、散步、旅行。
  跨出雨帘,天一阁外,车水马龙,从前藏书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苦役,如今我要给自己的藏书减肥,这个世界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化”,你的身边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