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寿光蔬菜先进技术覆盖面达到95%

不懂新技术,“玩不转”新式大棚

2017-08-11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在使用智能设备管理大棚。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卷帘、放风、浇灌这些耗费人工的地方,现在只需要打开开关就能控制了。”寿光市纪台镇东方东村菜农赵新昌说。
  2016年,赵新昌建了一个新式大棚,种植辣椒。棚内装上了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智能喷灌等设备。在大棚内,赵新昌还安装了山东农业大学研发的智能物联网农业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24小时实时监控受病虫害作物,并由专家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诊治。
  “有了这些高科技的东西,种菜真是省心了。现在遇到虫害,我也不担心了。”赵新昌说。
  据了解,东方东村的新式大棚都安装了这种智能物联网农业管理系统。
  “在大棚‘两改’中,寿光把创新驱动、科技驱动作为根本支撑,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说,目前寿光市蔬菜先进技术覆盖面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去年,寿光全市掀起了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的“两改”新热潮,一年多时间全市建设“两改”区6.3万亩大棚11000多个。新建的第七代大棚中,有的长200多米、宽30多米,高度达到了7米多。
  “新式大棚与旧棚相比,具有采光好、提温快、虫害少的特点。”寿光市农业局局长张茂海说。
  化龙镇屯西农业科技园区内,葛汝防建设的150米长16米宽的大棚,在寒冷的冬天,丝瓜苗长势一样旺盛。“新大棚保温好,丝瓜喜欢高温。以前的老棚,丝瓜苗在冬天不见长。”葛汝防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自动卷帘机、自动打药机、电动运菜车、夜间补光灯、自动放风机等设施,已成为寿光新式大棚的“标配”。“除蔬菜生长打头、果实采摘等少数环节外,基本实现了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化龙镇前王村党支部书记王炎国说。
  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主任李春祥说,原先一对青壮年夫妇仅能种植2个70米长的老式大棚,现在能管理3个100多米长的新式大棚。
  纪台镇玉皇村以种植大棚长茄为主,村内大棚都使用智能温控系统。“有了智能温控系统,茄子果形正、色泽好、烂果率低,抗病虫害能力明显增强,亩产提高20%以上。以每斤2元价格计算,每亩可增收16800元。”玉皇村村民张利发说。
  纪台镇镇长贾立生认为,新式大棚安装了智能温控和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大棚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参数等信息,实现了“温度高了自动放风、土壤干了自动浇水”等功能,还可以根据蔬菜生长需求和土壤地力科学精准施肥,节水、节肥达到50%左右,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因“大水大肥”造成的化肥过量、水资源短缺的困局。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南木桥村,因是盐碱地,村民曾以种植棉花为主。现在经过摸索,该村的无土栽培西红柿已成为畅销品牌。南木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本兵说:“之前种棉花,每亩产量500斤左右,每亩毛收入1700元,除去成本每亩最高获利800元。建设西红柿大棚后,亩产量能达到2万多公斤,亩均纯收入8万元左右,是棉花收益的100倍。”
  如今,无土栽培西红柿已成为南木桥村一项成熟的技术,并在寿光北部盐碱地推广。“建设一个150米长的大棚,投入在25万元左右,一年半即可回本。”李本兵说。
  张茂海说,只有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才能解决好“怎么种地”的问题。
  据了解,2016年寿光实现蔬菜总产439.1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194.8亿元,较5年前分别增长28%和44.8%。寿光农民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39932元,较5年前增长53.2%。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供给效率全面进步,从而带动了农业综合效益的快速提升。”朱兰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