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都市扫描

青岛厕所改造改出美丽新生活

2017-07-19 作者: 李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媛

  厕所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必备的设施。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厕所反映出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更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
农村厕所改造
今年实现全覆盖

  院子最东头一间小屋,水泥垒的蹲坑,没有冲水没有垃圾桶,有的是难闻的气味和乱飞的苍蝇。这是胶州市胶东街道三官庙村村民吴新宇家以前的旱厕。
  “以前不觉得不好,现在有了新厕所才能感觉出来,跟人家城里人的一样呢。”吴新宇告诉记者,上学去了城里他才知道自家的厕所有多脏,回来跟父母反映了,但家里人都觉得改造厕所是浪费钱。
  今年4月份,街道派来的工程队进驻村里,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村村民家的旱厕都换成了干净整洁的冲刷式厕所,臭味没有了,蚊虫也没有了。
  “干净方便了不说,而且还不用咱们自己掏钱,村里还建设了公共厕所。”村委委员刘秀彩说,村里的农改厕工作基本完工,村民都很满意,现在到了夏天,别说没有乱扔的垃圾,连以前到处乱飞的蚊蝇都少了。
  前不久,即墨通济新经济区夏提河、柘车河两个村庄30农户无害化改厕通过了青岛市爱卫办农村改厕验收小组验收,同时随机进行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为100%。受访群众普遍反映,改厕后生活确实便利了,家里村里的环境都更优美了。
  农村改厕,看的见的是厕所外观内设的改变,看不见的是大量无害化改造和后续管护。“改厕后续的粪液抽取、化粪池维护、粪液粪渣综合利用都是问题,不是说厕所改得干净漂亮就完事了,后续的问题不解决,等于白费力气,整个农村的环境还是提升不了。”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刘海波表示,胶州在青岛率先探索实施“农村改厕+污水处理”模式,以改厕为杠杆,撬动农村污水治理,下一步,将鼓励个人或企业参与到农村改厕后续管护中来,鼓励无害化粪渣、粪液作为环保绿色有机肥料,供应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或者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改厕后续管护一键式服务等模式的探索。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改厕13.35万座,年内将完成50万座,基本实现全覆盖。
城区厕所升级
提供“星级”服务

  5月6日举行的第四次全国厕所革命推进大会上,青岛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单位(党政统筹类)”。作为改革创新示范的带头人,青岛的厕所革命不仅在农村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市区更是正在引领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变革。
  在崂山风景区的公厕内,除了拥有鲜花绿树环绕的外部环境和典雅精致的内部装饰外,厕所里还可以免费上网;在八大关景区山海关路上的一个公厕里,除了具备便池、洗手台,还配备了护手霜、冷热直饮净化水、可加热自动售卖机,甚至还可以给手机充电……
  “现在的厕所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了,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公厕更干净漂亮,而且更加实用,所以现在各区市在旅游厕所管理中,都已从单纯的解决内急的场所向着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多服务的‘便民空间’转变。”市南区城市管理局环卫科负责人周爱清说,市南区已经制订了公厕“星级”管理考核奖励办法,并对公厕进行星级评定。
  2015年12月,青岛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制订了《青岛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方案》,青岛市旅发委联合7个相关部门制订了《青岛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推进方案》,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第三方评估等日常督察制度以及验收评定、审核复核、媒体公示、奖励扶持等一系列程序规定,从制度层面提供可靠保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新建改建旅游厕所746座,投放创可贴、地图、针线包、物品寄存柜共2144个便民设施,116座公厕配备了第三方卫生间。
积极探索更多
“青岛模式”

  以“全域旅游”、“幸福旅游”为理念,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幸福感为己任,从旅游厕所入手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采取建管并行的模式,连续列入市办实事,村村改厕为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青岛这一场厕所革命正方兴未艾。
  从景区内外到城乡角落,解决如厕难问题,做到城区不欠账、农村尽快追上。近两年,青岛市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全力推进全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和农村改厕工作,涌现出的青岛崂山风景区生态厕所“以商养厕”市场化运营模式,被冠以“青岛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
  “改厕,是向洁净环境迈出的坚实一步。尤其是农村改厕改完之后,后续如何管理、采取何种运作方式,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广大农民的文明素养,所以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其中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路径或者方法,可以创新更多的‘青岛模式’,力求实现政府、企业及百姓社会效益、健康效益、经济效益的互利共赢。”刘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