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沉到底”将问题解决在一线

济宁:“铁腕”创城 造福为民

2017-07-18 作者: 吕光社 孟一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孟一

  “前方路口有行人,请减速慢行。”开着车,车载收音机就能收到前方路口的行人过路信息,路边LED显示屏和斑马线周围的地灯同时亮起,进而提示驾驶员减速慢行,这样的一套安全过路提示系统日前在济宁悄然上线,成为规范驾驶行为的又一利器。
  “现在的高科技真不得了,斑马线上也能装感应器,一靠近就会发出警示,让人很有安全感。”作为一名在驾驶者和行人两种“身份”间不断切换的普通市民,王超直言双向预警提示大大提高了交通参与者的文明意识,使礼让行人和文明出行都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断深入,济宁市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文明带来的变化。而这一切,与济宁全市上下“铁腕”创城、凝心聚力的工作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明程度,铸就城市高度,高度提升的幅度有多大,首先要看带头人下了多少工夫。3个多月的时间,济宁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专题实地督导检查创城工作9次、8次,各级各有关部门也按照要求,主要领导每天过问创城工作,每周至少集中调度2至3次,亲自研究推动。“一把手”率先垂范,带来了全市重视、全民参与的局面,营造了浓厚的创城氛围。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在基层,难点在一线。济宁通过“四个沉到底”,确保了各种创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一线解决。
  首先是让测评标准沉到底。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辅导培训,让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创城、创城干什么”。其次是资金投入沉到底,切实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薄弱环节。三是领导力量沉到底。各级领导每天走一段,徒步到街道到社区检查指导创城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是管理队伍沉到底。交警、城管、市政、工商等管理队伍,最大限度下沉到街道到网格到社区,抓管理、抓整治、抓检查、抓规范,切实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创城政策给得足、工作抓得实,受益的是全市市民。济宁主攻公共设施短板,对主次干道、商业大街、背街小巷、社区小区内的路面及设施进行了全面硬化修缮,整修主次干道128条257公里,整治背街小巷261条88.5公里;22处农贸市场得到重点整治,并实行超市化管理模式……规范的城市管理为文明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也因为这种综合属性,让各项工作的开展绝非一蹴而就、更考验着可持续性。创城初期,部分职能部门、个别市民群众认识程度不高、工作力度不够。为此,济宁构建了创城办日常检查、新闻媒体持续曝光、市民群众监督评议、第三方模拟测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督查模式,形成了动真碰硬、真督实考、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推动创城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济宁市纪委启动应急程序,严肃创城执纪问责,做到令出督随、限期督办、跟踪问效,确保每项工作都有安排有督查、有结果有反馈。
  目前,济宁全市共问责处理个人85人、单位6个,撤销文明单位14个,在全市引起较大震动。济宁市委组织部正研究方案,把创城考评结果运用到年度综合考核、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提拔使用中,对在创城中敢于担当、做出实绩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