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民生

老村支书的一桩“心事”

2017-07-14 作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苏本善

  石墙、石屋、石凳、石碾、石板路,走进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朝阳庄村,俨然进入一个石头的世界。
  朝阳庄,全村有人口270户970人。这里位于大山深处,祖祖辈辈村民就地取材盖屋垒墙,造就了眼前的奇观;这里远离市井喧嚣,平日鲜有外人进出,静谧祥和成为小山村特有的格调。
  73岁的王庆庚曾任朝阳庄村党支部书记,卸任后一直留在村里。虽然生活在这个被外人看似世外桃源的山乡小村,他却有过几次要搬出去的冲动。
  朝阳庄建于明朝初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谈起村子,王庆庚的情感略显复杂。
  王庆庚的老屋有近200年了。一套破败的石头四合院、一棵井口粗的梧桐树、屋内陈设的几件老式家具、院内墙角趴着的土狗,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这老屋是我老爷爷建的,见证了家里六辈人的生活。”王庆庚说,房屋为石质结构,因过于狭小,再加上长久没有修缮,两侧厢房不能再住人。
  逢年过节,在外工作的两个儿子带着媳妇孩子回家,苦于家里没地方住,晚上只能到县城落脚。本是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却因住宿问题不能聚在一起。每当此时,王庆庚心底就会滋生出对老屋的抱怨。
  还有一件事让王庆庚觉得难以忍受。“家里太静了,除了和老伴儿扯上几句话,家里几乎连个串门儿的都没有。”王庆庚说,年轻人出去打工了,一些街坊邻居陆续搬走了,村里的人越来越少。
  “老屋老喽,和我一样该歇歇了。”环顾老屋,王庆庚自言自语道,言语中流露出些许无奈和伤感。
  朝阳庄也曾“辉煌”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村有1500多人,平地空间不足,村民把家一直安到半山坡。山上山下,满满的一村人很是热闹。可随着时代发展,朝阳庄人越来越感觉到在老村生活的不便。
  除了王庆庚所说,朝阳庄人还面临两个更现实的问题。
  首先就是吃水难。全村人就指望山下的一口水井,山上的住户吃水要用扁担到山下去挑,家远的一个来回就要走三四里。山地干旱,打不出水量稳定的机井。直到2011年,在连续钻探23口水井后,村里才通了自来水。
  出行难更困住了朝阳庄人外出的脚步。村子距镇驻地有10公里,距县城约20公里,距最近的乡间集市也有4公里。赶上雨雪天,朝阳庄人就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搬出大山,因此成为朝阳庄几代人的梦想。1971年,村里组织37户村民率先搬离穷山窝,在村东3公里处安置新家,取名朝阳庄新村。1980年,又有30多户村民搬出,新村人口增至400多人。从此朝阳庄人被分割成两块儿,一半儿在老村,一半儿在新村。
  1996年,王庆庚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铆足劲儿要干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把村民都搬出去。”他说,由于当时村集体经济十分有限,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也就没搬成。2001年,王庆庚的老伴儿患病需人照顾,他不得已向镇上辞职,搬迁的事从那时开始,就成为他的一桩心事。
  一晃又是10多年。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让朝阳庄人重燃希望。这一年,朝阳庄被列入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上级扶持朝阳庄人重建家园,同步发展产业,让村民实现安居乐业。
  2016年8月,朝阳庄新社区开工,共建设64栋3间两层联排小楼,一楼自己居住,二楼发展农家乐,供游客住宿。目前,新房主体门窗已经完工,只剩下水、电、气等设施配套,7月份即可交房。
  立足老村,发展民宿旅游,是朝阳庄人为老村寻到的出路。朝阳庄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强介绍,5月9日,朝阳庄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化部等7部门公布为国家传统村落,在古村落保护开发方面可享受3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村民搬进新社区后,县里的旅游、住建、扶贫等部门将对古村落进行旅游综合开发。
  老村新生,不仅成为旅游景点,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这样的变化让王庆庚再也坐不住了。社区建设中,他主动请缨,以党员代表身份监督施工质量;旅游开发中,他积极参与,带领一帮村民忙前跑后。
  王庆庚心里明白,用不了多久,朝阳庄和村民们就会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