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农村治理如何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

费县:“3+4”激活农村新活力

2017-06-28 作者: 王洪涛 来源: 大众日报
  □王洪涛 刘涛 报道   群众诉求接待服务中心可以协调各乡镇调解工作。
  关键词:农村治理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刘 涛

  去年以来,费县针对村级班子运转难、群众办事难、社会救助资金少等困扰当下农村发展的问题,创新实施“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即“农村基层班子建设长效机制”“农村财务有效监管机制”“农村基层社会矛盾有效调处化解机制”三项基层治理机制;以及“农村基层班子运转保障线”“农村特困群众救助保障线”“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线”和“村级群众事务代办保障线”四条保障线。
  依托这一体系,费县去年以来用于农村事务的投入超过1亿元。“现在村里搞个建设有资金了,群众办个事有人专职‘跑腿’了,哪家哪户得个病有钱治了。”朱田镇大山河村村民吴开胜说。
  农村治理如何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在前不久于费县举办的全国农村社会治理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费县“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把以往各自独立参与治理的不同部门资源整合起来,解决了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从根源上解决农村问题奠定了基础。
421个行政村
村村都有代办员

  “王大哥,您的证件补办好了。”6月20日,费县费城街道景山村代办员陈洪章将刚刚补办好的食品安全许可证交到村民王全成的手上。
  原来,王全成利用该村靠近沂蒙风情荷花湾景区优势,开办了一家餐馆,由于不熟悉办证流程,卫生许可证迟迟办不下来。找到村里的代办员陈洪章后,当天陈洪章就帮王全成在网上提交了申请,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准备好的纸质材料提交到有关部门,几个工作日后证件就补办好了,陈洪章第一时间将证件交到了王全成的手中。
  “如果村民有需要,只要村民在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提出申请,剩下的都交由我们各级代办员办理。”陈洪章告诉记者。
  据了解,像陈洪章这样的专职代办员,费县共有220名,覆盖了全县421个行政村,办理事项小到政策咨询、证明盖章,大到二胎办理、大病救助。
  据了解,为解决群众办事“摸不着门、找不到人、办不成事”的“老大难”问题,费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全县421个行政村推行全覆盖式便民服务专职代办制度,让群众的“难事”变成了代办员的“易事”,群众的“私事”变成了代办员的“公事”,实现了从“群众来回跑、事情办不了”到“群众动动嘴、办事不出村”的转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220名代办员累计为群众提供咨询协办事项16.52万件,全程代办事项40.7万件,每年为群众节约交通误工费用1500余万元。
村头有个“调解室”
  在上冶镇民义村,提及张延忠和他的“老张调解室”,可谓是无人不晓。
  今年70岁的张延忠办事公道,在村民中威望高。依托丰富的农村社会矛盾调解经验,在县镇有关部门帮助下,张延忠建立了“老张调解室”。不管哪家有矛盾,只要他到场,矛盾双方很快就会“罢战言和”。
  村级矛盾纠纷多,涉及的利益一般不大,但冲突比较尖锐。一旦得不到解决或者解决不彻底,容易反复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影响农村和谐稳定。
  在费县基层农村,活跃着一支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组成的“五老”调解队伍,这些人在村居威望高、懂政策、会工作,群众信服。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以个人名义设立的调解工作室。
  “农村老话讲,面子大于王法,如果两家矛盾摆到明面上了,解决难度就大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中。”谈起调解,张延忠深有感触。
  为解决村级矛盾纠纷多、群众满意度相对较低的问题,费县整合各职能部门力量,搭建“4355”调解平台,即建立乡镇、片区、行政村、村民小组四级排查化解网络,搭建群众诉求接待服务中心、民调工作站、民调工作室三大平台,组建乡镇、村居五支调解队伍,完善定期排查、处理报告、会商研判、多调对接、评查听证五项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居(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据了解,去年以来,费县基层矛盾调解成功率达到99.63%,去年全县信访量同比下降79.2%。
财政兜底保障
钱花在刀刃上

  “医生说,我儿子的造血功能已恢复99.38%,不用再吃药了。”上冶镇村民赵玉果的儿子赵磊前年被检查出白血病,“是县里的‘兜底式救助’政策救了我儿子的命,县慈善总会送来了28万元捐款,才让我攒够了救命钱。”赵玉果激动地说。
  据了解,赵磊的病要治好,至少需要花费60万元,而当时赵玉果全部的积蓄也只有20多万元,借遍了亲戚朋友又凑了20万元,但剩下的怎么办呢?在咨询相关部门后,赵玉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费县慈善总会,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费县慈善总会前后4次为赵磊捐款28万元,保证赵磊的骨髓移植手术以及后期治疗所需的费用。
  对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救助方式单一、救助力量薄弱、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费县探索实施“三个创新”,努力打造“兜底式救助”服务品牌。成立县慈善总会,筹集资金6640万元,累计救助1220人次,其中大病托底救助40人,平均每人发放救助金7.5万元,最高达到33万元。2014年以来,全县用于特困救助的资金1000多万元。
  通过运行“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费县初步实现了“班子运转更加顺畅、财务监管更加透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累计统筹资金1亿元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运转、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及村干部待遇保障,村干部工资增长了2倍;下拨专项资金1.3亿元,实施农村水、电、路及城乡环境整治等项目1100余项。去年以来,该县共创建美丽乡村36个,山东省“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现场推进会、临沂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相继在费县召开。该县还健全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提升到全省第47位,生态富裕和谐费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悉,费县“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的经验做法,已被省委改革办以典型案例刊发并上报中央改革办,被中央党校列为教学案例。

■书记点评
人往基层走 钱往基层花 事在基层办 费县县委书记 程守田
  费县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事在基层办,积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改革,把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凝聚民心的重要手段,促进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难题,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充分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