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打击灰色产业链切中论文造假“七寸”

2017-06-16 作者: 桑胜高 来源: 大众日报
  □桑胜高

  6月14日下午科技部将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调查结果,通报中称: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6月1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让众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论文造假一事上。与很多人预期的一样,“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引起了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应当说,打击灰色产业链,这切中了论文造假的“七寸”。
  诚然,发表论文是一些科研人员的“刚需”,是现行科研评价机制、人才选拔使用机制等诱导的结果,但无论是科研评价机制,还是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所诱导下的科研论文都当是货真价实、真材实料的杰作。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是对工作和事业的精华总结,有道是“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论文有其独到价值,够得上发表的标准,相信即便不通过“第三方”力推,也会登上一些学术刊物“大雅之堂”的。但论文造假显然是走了歪门邪道,是想用不合格不真实的论文换取功名利禄,这是为社会公平正义所唾弃的,是上不了台面的小人行为。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论文造假之风之所以愈演愈烈,一些“第三方”中介在这其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上网搜索可以看到,与发表论文有关的“第三方”中介比比皆是,有的自称与核心期刊、权威刊物关系良好,论文包发,有的则声称提供论文代写、刊发“一条龙”服务,俨然这在论文造假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利益链接,只要买方肯出钱,就没有发不出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也的确有些人成为灰色利益链上的受益者,在“第三方”中介的助推之下,蒙混过关,依靠其发表的所谓论文,在科研评审甚至职称评聘中出尽了风头,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造假、论文造假之风。
  求实、求是应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品质与作风。显然,论文造假与这样的品质与作风是背道而驰的,其毁坏的不仅是学术空气,更是学术生态、科研生态,而打击论文造假正是为了还原科学研究求实、求真的本来面目的举措。就此来讲,是时候斩断和清除论文造假中的灰色利益链接了。真诚地希望,相关方面能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的后续处理为契机,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斩断论文造假中的灰色利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