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填报志愿,学校不能代学生作主

2017-06-16 作者: 毛建国 来源: 大众日报
  □毛建国

  对国内900多万考生中的绝大多数来说,该报清华还是该报北大的烦恼太过遥远。然而,却有一部分成绩顶尖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有着“别人家的烦恼”。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国内某中学里,“高考志愿填报密码不在学生手里”,而在老师手里,填报什么学校,填报什么专业,往往由老师决定。(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看完报道,不禁想到:学校与学校的差距是,有的学校只是追求能有多少学生考取大学,有的学校则在追求有多少学生能考取名校,还有的学校在追求有多少学生能够考取清华、北大。而学生与学生的距离可能是,当大多数学生对清华北大望眼欲穿而不得时,有些学生却对清华北大不屑一顾,可是最终却迫于各种压力而选择了清华北大某个不感兴趣的专业。
  在学生填报志愿时,老师提供参考意见是可以的,但在这所中学里,老师却代替学生做主。这么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清华北大崇拜症”。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多考一个清华北大,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想想现实中一些怪现象:“考上一个清华北大奖励50万元”写入工作报告;学生考上“清北”,老师又得奖金又晋级……不能不让人心情沉重,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置学生前途与兴趣不顾吗?看起来这是一种“清华北大崇拜症”,其实是“利益崇拜症”。
  当然,学校与老师这么做,并没有强制强迫,更多是“诱劝学生改志愿”。 但这种情况下,“诱劝”有时也是一种强制,尤其在老师手里,当加上师生感情的砝码时,或许不是强制胜似强制。
  面对“高考志愿填报密码不在我手里”,也有学生表示出了反抗。可是学校和老师,无一例外地打出了感情牌。脸面是中国人重要的日常呈现,中国文化有时表现为圈子文化、人情文化。在各种人情中,师生之情、母校之情,可谓是最重要之一。当学校和老师打出感情牌时,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其实已经是一种强制。  
  一所中学可以掌握学生填报志愿系统的密码,以确保高分考生按照校方的意愿去报考清华北大,其实质就是利用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情,从而达到自己之目的。在人们心中,有一些场所、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功利化的。比如在学校,比如师生之情,就应该与功利保持一点距离。有什么样的考评,就有什么样的导向;有什么样的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现实。值得思考的是,到底如何才能呵护正常的师生感情?为什么会有赤裸裸的“名校置金”政策?
  现在,“教师的绩效,学校的声誉,牵系在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里”。我们相对容易做到的,可能就是减少这种“牵系”,给学校和老师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