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伊斯坦布尔的猫》:有趣,有味

2017-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文珏
  【关键词】 高分纪录片 关于猫,不止于猫

  有一年去熟悉的牛仔店买衣服,老板娘指点我新到流行色款——土耳其蓝。仔细一看,这种蓝色与一般的牛仔靛蓝确实不同,带着水光天青,又有仆仆的旧感,仿佛被雨落过的白石头,被水冲淡的佛青,是被风、土和阳光洗刷过的旧日之海。
  今夏看完一部小巧的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对这种新鲜又沧桑的蓝,对土耳其,有了新的感知。
  没有哪个城市有伊斯坦布尔那样多的猫漫步街头。它们是这个城市的标签。伊斯坦布尔,当年奥斯曼帝国的著名港口,贸易时代,船只运载货物常招来老鼠,船员们养猫御敌。而到伊斯坦布尔卸货时,猫咪往往会逃窜上岸,也因此这个城市的猫集中了荷兰、英国、法国等各国品种,风情万千。
  18世纪土耳其建起下水道后,鼠患成灾,家家户户养猫。海边的烤肉店、咖啡馆、鱼肆,都仰仗一只只猫星人的庇佑。人们依赖猫,尊重猫,而猫咪们东西合璧,长成各种优雅慵懒的样子,渐渐脱离家庭,走上街头,成为城市傲娇的表情。
  猫的文化,就这样渐渐在历史中形成了。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共同成长,互为诠释。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伊斯坦布尔的猫》,那就是“有趣”,再加个词的话就是“有味道”。女导演托伦的镜头一直放得很低,捕捉着一只只轻巧的身影,尾随它们的脚步,走街入巷,凝视海风,娓娓讲述人与猫的互动,讲述一个城的新鲜与苍老,历史的光阴。
  土耳其猫文化很特殊的一点是,猫介于家养和流浪之间。千千万万的猫,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它们不隶属于某家某户,而是任自己高兴,游荡于街坊之间。一家讨水,一家讨饭,一家懒躺而卧等待抓痒,一家讨点新鲜小鱼衔走喂幼崽……它们恣肆又尊严,霸道又温柔,狡黠又独立,无比舒展地存在。在这里人与猫的互动随性、自由,不设防,是一种特别难得的人与动物,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青蓝透亮的镜头里,碎石子的老街总有专供猫饮水的地方。各家各户随时看到猫,随时拿出点吃食喂养。人不强求,猫很随意,一种安逸巴适,又有点禅味诗情的生活态度在这里静静弥漫。人们没有“阅读”这部纪录片之前,很难想象世间有这样的相处方式和现实。
  一位鱼摊老板一直认识一只黑白云纹的大猫,他们并无交往。直到有一天,猫儿喊他,他就知道她生了,一步一回头带他去看幼崽。那是奇妙的一刻,从此鱼老板责无旁贷担负起用鱼养猫的职责,收工的每一天都回馈给他劳累里的轻快笑声。
  一只叫做班古的猫,黑黄条纹,精神又利索,玻璃心,活在老街几家人身边,保持半疏离半亲密的状态。人们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以偶尔喂食和抚摸它为乐。猫咪在人类手掌下舒服地伸展,打着小呼,阳光里老僧入定。人也习惯这样自由又亲密的相处,就像种花草打发时光。
  年轻的女画家羡慕着猫的自由,喜欢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猫。老婆婆欣赏猫的仪态尊严,感慨世间该向猫学学什么是优雅……人们携带自己的故事和性格,与猫产生万千交集,投影着自己的爱与哀愁。而猫在片子里眼眸光亮,全然没有流浪猫的狼狈。它们如阅尽沧桑的出尘,不愿在规制内循规蹈矩地活着,又不愿离开需要的温情……像温柔的小贼或冷酷的叛逆者,在边缘生活里蹭来蹭去,不离开,也不归顺。
  “据说猫可以感受神的存在,但狗不行,狗以为人就是仁慈的上帝了……猫可不会这样想!它知道人是以中间人的身份执行神的意志。倒不是猫忘恩负义,只不过它们懂得比较多呢。”片子里土耳其人这样解释“猫文化”。
  一只又一只猫和人的小故事,让人想起日剧深夜食堂的构成——分割独立的小单元,诉说着人世间或悲或喜的轻短剧。淡淡几句,许是一生。这部影片不同于“宠物电影”,没有一只猫是作为家养宠物出现的,它们睥睨世界,像风一样自由游荡。走在大街上,和风懒洋洋。古老又新鲜的伊斯坦布尔,蓝色透明的海风,那么清朗又清爽地吹拂着猫儿的皮毛。它们在风里若有所思,又旋即快节奏轻灵行走。
  这是一部很出人意料的纪录片电影,有趣吸引着你看下去,而看的时候,又在大海和鸥声,猫咪的呼噜和集市嘈杂里,品出各种味道。世界容得下一只有趣的猫,影坛也容得下一部有趣的,关于猫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