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城区借读生为何回流农村

“饱和式”投入使德州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大为改善

2017-06-11 作者: 张海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在外“漂泊”两年后,回到家乡就读的小学生张李昂觉得开心极了:“我们学校食堂很棒,还有水果呢。”
  张李昂在齐河县胡官屯镇中心校读到三年级后,其父母选择让他在德州城区一家小学“借读”,一个重要原因是家乡小学条件差。胡官屯镇中心校在齐河县城西南近40公里,1976年建校。在该校工作20多年的校长潘宝勇告诉记者,校舍虽然经过几次整修,但全是平房,没有食堂,宿舍没有卫生间;土操场是近几年才铺上了炉渣,平时跑步灰头土脸,一下雨十天半月上不了体育课。
  6月9日,在投入4000多万元、两周前刚刚投入使用的胡官屯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学习;塑胶跑道、人工草皮,7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大操场;多媒体教室、理化实验室正在布置中,可供700人就餐的食堂已经启用。体育老师孙文竹说,现在学生最盼的就是上体育课,她正在编制“阳光大课间”体育课程,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
  潘宝勇介绍,目前,学校在校学生600多人,比起迁校前多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从城区学校回流的当地学生。
  记者采访发现,在德州,这种现象近期非常普遍。乐陵市初中生高强此前在城区一所中学借读,家长专门租了房子。去年秋季开学后,高强的父亲突然发现,家门口的花园镇中学各项条件比县城不差,孩子离家近也便于照顾,就赶紧把孩子转回来了。据乐陵市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市34处乡镇中小学有1100多名学生是从城区转回就读的。
  部分城区借读生“回流”,是这两年乡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极大改善所致。德州市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整体上德州市教育发展历史欠账比较多。比如拥有多个体育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学校前些年能用上当地体育产品的却不多;教育城乡间差异比较大,一些县市区还远达不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历史欠账不能继续欠下去。教育是打基础、利长远的民心工程,必须切实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德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先后到70多所农村学校深入调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7次召开常务会、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一场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举全市之力,集中“饱和式”投入,以“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和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为主要内容的攻坚战打响了。
  据介绍,“饱和式”投入,不仅指财力物力,更要求各级干部态度、作风的百分百保障到位,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与标准。统计数字显示,德州两年来共开工校舍面积510多万平方米,竣工367万平方米,加上配套共投入资金80多亿元。今年以来,全市“全面改薄”工程校舍开工面积26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8万平方米,开竣工进度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资金投入、开竣工率均列全省第5位。尽管国家、省相关融资、补助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但这对于欠账多,市县两级财力都不宽裕的德州并非易事。
  禹城市近年来对农村中学全部进行整体式重建,农村小学全部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所有乡镇全部建成一所高标准、楼房化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校舍已成为乡镇上最好的建筑。通过多元投入,除了积极申请上级补助和争取社会捐助,保证国有土地出让金、彩票公益金足额提取外,禹城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教育综合发展PPP项目,融资2.4亿元,并入选了全国第三批示范项目。
  乐陵市主动为自己“找麻烦”,向教师、家长、学生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校园停车、学生厕所冲水、饭菜质量、居住环境差等,都被列入问题清单限期解决。
  近两年来,德州还新招聘教师6300余人,与此同时,有3200余人次的校长、5600余人次的骨干教师参加省以上高端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薄弱的现状,开展送教下乡、农村教师专题培训、大学生支教、农村教师待遇提升等专项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一些地方在内部评测中发现,不少乡镇教师的教学成绩已经不亚于城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