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加鞭未下鞍

——潍坊高新区清池街道发展“加速度”解读(上)

2017-06-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王卫东 周锦江
          邢向前 张 毅

  城市化进程中,项目进地、棚改拆迁、城市提升等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纷至沓来。在拆与建、破与立的辩证中,考验着干部的智慧,也丈量着干部的担当。
  “握紧缰绳,跑出清池‘加速度’。”潍坊高新区清池街道党委书记聂绍俊说。作为如今高新区发展主战场的清池,仅跑出速度不够,还必须有“加速度”,必须有一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
棚改拆迁:拆得服气,搬得和气
  潍坊高新区历经“立区”“兴区”两次创业,现在迈入“强区”三次创业阶段,其发展纵深正在清池街道。
  2016年,清池街道拆迁1185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82%。这是清池“加速度”的最好注解。
  2016年8月6日,数台挖掘机齐出动,北潘旧村里老房屋纷纷倒下。
  “楼房早就建好了,老房子拆着放心。”居民潘佃涛说。
  居民潘爱玲则说:“恨不能快点搬上楼!”
  拆得服气,搬得和气。这背后少不了村支书潘锡三的操持。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北潘,生活着62户居民。现任村支书潘锡三已经75岁了,在村里一干就是40年。“别弄特殊,多吃点儿亏。”潘锡三这40年都是这么干的。
  前些年,中水管线途经北潘社区,潘锡三入户做工作,第一个就去了老丈人家,几百棵果树说砍就砍。村里电改,因为要拉电线,房前屋后的遮阴树成了最大的障碍。潘锡三仰头看了看自家30多年的大白杨,狠了狠心,砍了!
  潘锡三的做法,对北潘在棚改拆迁、干部凝心聚力上起了关键作用,在村里,他的话“管用”。
  “做工作,先做人。”管理着北潘、董流、南张营等8个“小”社区的大管家——张营社区党委书记李松明清楚,领头的只有身子正了,说的话才有分量。
  董流社区现有居民320户、846人,去年8月底启动整村拆迁以来,累计拆迁306户,拆迁率达95.6%。目前,306户居民已选楼,拆迁安置率达到100%。
  棚改过程中,董流社区开创了“拆违零补偿”的先河。
  自2003年以来,董流社区私搭乱建多达37处,个人车库50多处,还有10处私自扩建的院落。为全面解决违建问题,李松明和董流社区召开了10多次党员干部、居民代表、违建户、棚改委成员、社区“两委”成员参加的会议,就违章建筑补偿问题进行商讨辩论,结果是:不予补偿。最终,部分违建户虽有怨言,但还是服从了社区的决议,30多处违建实现了自行无偿拆除。
  2016年,清池街道累计完成拆迁1185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82%;开工安置楼2412套,完成年度任务的110%;安置居民857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48%。今年,清池街道自我加码,计划拆迁1765户,占全区任务的34%;开工3886套,占全区任务的44%;安置5324户,占全区任务的64%。东里固、南埠口、李家张营等,更多的自然村,将在不久后走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环境,在竖起的楼宇中繁衍生息。
项目进地:我们面前没困难
  “两个月内必须清理出盛瑞8AT配套产业园88.4亩的地块。能做到吗?”
  2016年4月1日,接到这一“军令状”后,时任清池街道浞景社区党委书记的庄学杰一夜没合眼,他心里清楚,这块地他领着社区班子成员已经“啃”了6年多,“该用的法子都用了,就是干不动!”
  难在哪儿?涉及33户、88.4亩地面附着物清表及4户数千平方米的门头房拆迁,再加上2016年市里新的评估办法施行,其中一亩地不得超过220棵树,剩余按苗木评估。这与不少居民想“一拆致富”的想法产生了“对立”。
  刚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清池街道党委书记聂绍俊,自然知道其中的难处。但地清不出来,盛瑞传动8AT配套产业园这个“香饽饽”就得另攀枝头。当时还兼任新钢街道党委书记的聂绍俊,打破街道界限,集中两个街道的精兵强将于一处,18人的攻坚小组,对症下药,确定了“明奖明补、律师参与、依法拆迁”的12字工作思路,动用车辆50台次,集体行动3次,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任务,比区党工委、管委会给出的时限提前了一个半月。
  这次攻坚也让清池街道积累了大量清表经验。
  落户清池的歌尔绿城国际社区项目,是高新区招才引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点项目,将直接拉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涉及河洼、二甲李和邱家3个社区的土地1100余亩及371户居民房屋和348户的树木。其中,邱家是清池街道最难拆迁的一个。从2009年元月至2016年元月,6年多时间没有拆迁完毕,虽然只剩下15户,但户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6年初,二甲李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林奎被街道安排到“两委”班子偏弱的邱家社区,并作为歌尔绿城国际社区项目民事工作负责人。他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带领工作组成员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有个别户他甚至去了30多趟。“15户中有两户家里有厂子,害怕搬迁影响了生意。咱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厂子找新址,把他们的顾虑解决掉。”李林奎说。
  清表当日,春寒料峭,李林奎站在挖掘机上亲自指挥。最终,在没有开任何口子的情况下,全部完成1100余亩的清表工作,并且没有引发任何不稳定因素。
  清池街道去年清表平均3天1个项目,正是干部竞相担当,把工作现场当作战场、赛场拼出来的。
三城同创:一场民生持久战
  2016年3月,按照潍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潍坊高新区主动担当全市城市创建工作的主战场和先行区的责任,在全市率先开展“三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并于2016年4月6日正式成立全区“三城同创”工作领导小组。
  然而,翻看清池街道“三城同创”的成绩排名,发现其在2016年6月份排到了城区25个街道的最后一名。而短短3个月后,这个街道就“翻身”成了第一名。其背后体现的,是清池人知耻而后勇,以“加速度”跑出的新气象。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清池街道“三城同创”领导小组副组长杜纪水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倒数第一带来的是难堪,更是动力。”杜纪水说,街道把所有问题都梳理归类,列在了台账上,共1254件。
  问题繁多,但事儿得一件件做。每天下午4点,杜纪水多了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那就是召集各社区网格督查人员一起上市场、进社区、转街道,对着台账一项项地现场监督推进。哪一项达标了、合格了,就“划个钩”。
  治浑街社区位于东部城郊,沿街商户多,回迁户居住集中,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街道梳理出问题,给出意见,社区随即在卫生、绿化、宣传栏等方面下手整改。
  河洼社区前几年由于疏于管理,各家各户把绿化带划出界限,架起了黄瓜架,种满了大葱、韭菜。由于水费是社区掏腰包,不少居民便从楼里扯出管子来浇菜。而夏天用水本来就多,加上浇菜,自来水顶到4楼就再也上不去了。5楼、6楼的居民,大夏天想洗个澡都成了奢望。为此,邻里间争吵不断。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清!小区贴告示、入户做工作,在一来二往中,态度强硬的居民也慢慢没了“说头”。最后,社区动用了5台挖掘机,足足清理了一个星期,热辣辣的夏季,参加清理的工作人员晒破了皮,胳膊也被菜秧子拉出一道道红印子。
  面对台账中的一些多年遗留的老问题,一个人解决不了,就两个人;一个单位解决不了,就多部门联动。西清周转房、怡和第一城、东里固夜市等街道重点整治区域依次得到了有效解决,长期困扰社区居民的“顽疾”也被一一攻克。杜纪水的台账上,勾越来越多,台账本也越来越薄。
  “表面上是环境好了,本质上是观念变了。”聂绍俊认为,“三城同创”的关键是让居民养成习惯,就跟吃饭要少盐少油一样,得走心,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