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牡丹花刚谢,企业已开始“抢”籽

2017-05-14 作者: 吴宝书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 李德领
  
  “虽然牡丹籽的成熟采摘期要等到8月份,但已有不少企业打来电话订购牡丹籽。”在菏泽市绮园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守杰望着大片刚刚结荚的牡丹说,“油用牡丹籽热销成为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常态,牡丹籽根本就不愁卖。”
  2014年4月份,刘守杰在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流转了1500亩地种植油用牡丹,现在不少牡丹已开始结荚产籽,预计今年一亩地能收获200斤牡丹籽,之后可逐年增长,最多时亩产可达到近千斤。“还在牡丹中套种了桃树、梨树和石榴等,如今桃树已开花结果,今年就可丰收,预计一亩地能有5000多斤桃,仅桃的收入就很可观。”
  看着大片长势喜人的牡丹,刘守杰在土地流转时没少发愁。他告诉记者,由于村民对土地特殊的情感,当时开始流转土地时特别艰难,幸亏有办事处人员从中协调,最终流转了1500亩土地,并根据当年小麦的价格,每亩地按照1100斤小麦进行补偿。土地流转后需要大量劳动力,公司就从附近村庄找村民前来基地打工,去年又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了观赏牡丹,在征地时由于村民从前期土地流转中尝到了甜头,因此转变了思想,流转土地很顺利。
  虽然现在不少企业来电话要求订购牡丹籽,但刘守杰均暂时没有应允。在刘守杰心中,他还盼望着更高的价格。目前,不少牡丹籽油生产企业处于“等米下锅”或“无米下锅”的状态,他的这些牡丹籽早就成了“香饽饽”。
  牡丹籽不愁卖,记者在麟源牡丹公司也得到了证实。旨在打造牡丹大产业链的麟源牡丹公司于去年1月份在牡丹区投资建厂,据公司总经理王连岗介绍,该公司主要生产牡丹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三大系列,经常为寻找牡丹籽而发愁,年后就与菏泽市绮园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联系过,希望能收购该基地的牡丹籽,为了收购到原材料,他还经常前往洛阳等地收购牡丹籽。
  今年69岁的刘伟成是牡丹区黄堽镇孟庄村人,自从2014年家里的10亩地被山东冠宇牡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用作油用、观赏牡丹研发繁育基地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来基地“上班”。“在这里主要做一些除草、施肥的活也不累。除了流转土地的费用,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以前种麦子、玉米强多了。”刘伟成对他的收入很满意。
  “多亏有这个基地,每天按照小时计算工资,每天来上班时到基地办公室签到,走时签退。由于离家近,即使家里有事也互不耽误,现在干活也不累,条件不能再优越了。”和刘伟成来自同一个村的赵大妈说。
  近年来,牡丹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举全区之力狠抓科技研发、牡丹种植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使全区牡丹产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成效加快显现的良好局面。
  据牡丹区牡丹产业办副主任王常国介绍,为更好地促进牡丹产业发展,他们制定产业扶持政策,2014年以来,在菏泽市委、市政府扶持政策(即新发展1000亩以上前三年每亩给予700元的补贴)基础上,对3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每亩再补贴300元,牡丹种植专业村奖励1万元,专业乡镇奖励5万元。
  由于油用牡丹的种植要求和观赏牡丹有所不同,牡丹区统一制订了油用牡丹栽培技术规程,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印发明白纸、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技术推广。同时,整合区林业局、牡丹研究所和传统花农技术力量,组成专家组,建立了科技人员包基地、联系大户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保障了基地发展质量。探索推行多种间作套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前3年无收益的“脖子长”问题。
  目前,牡丹区牡丹种植面积达到24.8万亩,其中油用牡丹19.8万亩,观赏牡丹5万亩,千亩以上种植基地已达22个,其中18个为引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基地。如今,牡丹产业逐步延伸到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九大领域,由过去单一的苗木、观赏、药用走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综合开发利用。
  下一步,牡丹区将借创建牡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机遇,加强牡丹种植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拉长产业链条,培植龙头企业,推进牡丹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