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模式变革,提升文化创新力和发展力

文化上网,为生活添彩

2017-05-12 作者: 杨国胜 张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 蓓

  近年来,潍坊市充分整合辖区内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力“互联网+”潮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2018年,潍坊将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互联网+”重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以上。
为公共文化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

  4月22日,家住青州市王坟镇上稍村的王大娘像往常一样在家里通过电脑欣赏戏曲表演。这得益于2015年潍坊市建成运行的全省首家公共文化云平台,通过云平台,潍坊实现了把政府公共文化所能够集中的资源全部提供给了老百姓,让群众共享知识服务、艺术欣赏、文化传播、虚拟场馆、交流互动等公共文化云应用。潍坊的老百姓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和电视接入,欣赏到音乐、电影、戏曲,甚至读书、看报。
  公共文化云平台是潍坊市通过“互联网+”,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尝试。它与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流动服务的深度结合,让最新的、最有吸引力的、最优质的内容延伸到农村去,让全民共享文化大餐。同时,潍坊市还通过“互联网+”,把“淘宝”模式带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
  4月22日,市民王肖从公共文化云平台预订上了“走进《自然课堂》,白浪河湿地观鸟第三期”的户外活动。“观鸟活动是免费的,望远镜我都买好了。”王肖难掩兴奋。
  平台上,潍坊市近期将举办的文化活动一目了然,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担当“亲”的角色,市民看好哪个文化活动,直接下单预订,还能点赞评价。最后买单的是文化部门,即:“百姓点单、政府埋单、团队竞演”的运作模式。在“互联网+”下,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让潍坊市公共文化服务便民惠民。
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文化企业也开始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近年来,中国印象商城·文化产业产品电商平台、京广传媒“O2O青年艺术平台”、全影网络“线上喜庆盒购物商城”等一批优秀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相继推出。
  2015年6月11日投入运营的印象商城,是国内首家提出“互联网+文化产业+电商”融合概念的平台、国内第一家专业做保真正品文化产品渠道的电商平台。
  进入印象商城内,可以看到红木嵌银马扎、龙头蜈蚣风筝、杨家埠布老虎、青州花毽、青州敞口山楂等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商城为大家呈上了潍坊这座城市的独特礼物。
  “我们将‘线下+线上’与‘文化+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平台+商家+渠道’的O2O模式,以潍坊为起点,带动全国文化产品随手礼市场,将区域的文化品牌产业及产品借助‘互联网+’,通过电商平台突破地域瓶颈向全国全世界展示经营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产品和地标性符号类文化产业。”印象商城创始人凌涛说,在互联网电商背景下,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地域性文化传承人及地标产品,拉动区域文化规模化,带动整合全国区域文创产业发展,促进相关产业人员就业。凌涛介绍,目前已开通淘宝、天猫、京东及自营印象商城PC端微信商城,现正全国复制印象商城品牌模式,共享会员资源,逐步建立全国线上分馆、线下展馆。
  目前,全市通过互联网从事潍坊风筝销售的商家有500多家,从事互联网销售杨家埠年画、昌乐蓝宝石、潍坊核雕的商家分别达到50多家、40多家和13家,互联网已经成为潍坊民间艺术品交易的重要渠道。
提升文化创新力和发展力
  今年的文展会上,作为潍坊市重点打造,受邀参展的四个特色小镇之一,鄌郚吉他小镇特装展集中展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电吉他、木吉他,受到众人青睐。
  一把吉他,一个小镇,能名扬全国,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在“互联网+”热潮下,昌乐县鄌郚镇专门聘请专业机构,对全镇电子商务发展科学规划,依托产业园打造了“大唐创客空间”。除组织企业进驻了京东、天猫、阿里巴巴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外,还组织40多家乐器企业与“好品山东”达成战略合作。同时,通过利用专业团队和大数据分析,将产品分类投放到最适宜的平台,改变了过去“广撒网”的营销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使乐器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占得先机,不少企业已在社群经济、精准营销和私人定制上积极试水。
  当下,“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播渠道,也改变了整个产业的组织方式和价值链构成,甚至更新了人们对文化和创意的认识。2016年底,《潍坊市“互联网+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模式变革,提升文化创新力和发展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态。方案提出,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培育扶持100个重点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50家重点互联网文化企业和30家重点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