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菜博会,何以成为寿光新名片

2017-04-21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今年菜博会上,游客可以看到海底世界的景观,也可领略火焰山、月牙泉等人文景观。海底世界景观由玉米、柠檬、土豆等制作而成,而火焰山、月牙泉则是仿真制作。今年菜博会还新增沙漠及热带植物馆、高档花卉花艺馆,共创制200余个蔬菜景观。
  “能博得游客芳心,菜博会靠的是不断创新求变,使其由一场农业、科技、交流的盛会,成为具备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态科普、互动体验等多项功能的旅游盛会。”寿光菜博会顾问张嘉庆说。
  连续多年参与菜博会景观设计的杨国春说:“景观创意是吸引游客一年又一年来到菜博会的重要因素。来菜博会的人,一类是观光旅游的,一类是学技术购产品的。随着菜博会逐渐成熟,我们更要做足功课,把更多普通游客吸引进来。”
  据介绍,第四届菜博会首次采用了瓜果造景观的创意,也是从这届开始,农业观光游逐渐显现。2005年第六届菜博会,参观人数首次突破百万,随后几年连创新高。第十一届菜博会吸引参观人数达到186万,到第十七届菜博会,已累计有2400万人次参加菜博会。
  “把蔬菜融入文化元素,是菜博会拓展农业观光旅游功能的重要举措。”张嘉庆说。
  最初,看到月饼包装盒里的大米、玉米、绿豆等粮食组合,张嘉庆得到启发。他组织人员把粮食种子和蔬菜种子作为素材,粘到各种造型上,推出了“种子景观”。插花艺术也让张嘉庆找到灵感,把“花”换作“果”,把蔬菜果实艺术化。
  “增加了看点,增加了亮点,增加了趣味点。”张嘉庆说。
  菜博会组委会宣传部部长李可一说,从2000年起,菜博会一年一次,年年火爆,届届成功,究其原因,离不开蔬菜文化景观。
  寿光市旅游局局长李勇认为,由创意喷薄而出的农业观光催动寿光旅游产业链发展。从第四届菜博会首次采用瓜果造景观的创意开始,寿光农业观光游乍现,“小景观”终于变成“大景点”,并带动了全市的旅游业飞速发展。
  8号厅是历届菜博会上蔬菜景观精品集锦厅,也是景观创意最亮眼的展厅。第十二届菜博会上,尽显民族风情的两条金龙飞舞盘旋,作“迎客”状,这便是“双龙戏珠”景观。这个景观共用各类粮食及蔬菜种子120万粒,由20名能工巧匠耗时50天精心镶嵌而成,景点设计融农耕文化和华夏民族文化于一体,让“中国蔬菜之乡”这一品牌更具历史渊源。“江山多娇”景观,“姜”山用10吨原生态生姜制作而成。
  第17届菜博会上,8号厅展示了绿染海国、绿色文明、绿色世界等景观,用去了6万公斤大姜、12.5万公斤土豆、5000公斤山药、1万公斤芋头,以及1万公斤玉米。
  今年的8号厅,大型景观绿色传奇讲述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神灯圆梦”等中外传奇故事。景观绿色美德,展示了“百里负米”“千里走单骑”“孔融让梨”等典故,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
  据了解,每一届的蔬菜景观,早在一年前菜博会组委会工作人员就开始构思了。
  “第17届菜博会开幕后,我们设计部人员就开始考虑第18届菜博会的蔬菜文化景观了。”菜博会组委会设计部长张建卫告诉记者,先是召开务虚会,征集每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经过10多天磨合后,确定大的方向,然后再次详细沟通。
  “每届菜博会确定主题景观,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无数人为之思索,讨论,甚至激烈争吵。”张嘉庆说。
  梳理菜博会的历史,发现2003年和2004年,“菜景结合”和“节会结合”成菜博会亮点。2006年至2008年,是寿光农业观光旅游的迅速发展年。通过设立台湾农产品展区,使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北方找到了“登陆点”。2009年,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国内首家蔬菜博物馆落户寿光并建成启用。2011年,智能化蔬菜机器人亮相。2012年,600名海内外记者聚焦寿光。
  “科技好推,产品好卖,技术好学,文化好看,旅游好玩,从而让菜博会成为寿光重要名片。”张嘉庆说,“我们千方百计办出新特色。换句话说,推陈出新,是唯一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