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生物菌肥、水溶肥等纷纷亮相菜博会——

“新型肥料,就是养地”

2017-04-21 作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赵德彦

  “咋回事呢?没少用心,没少施肥,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咋就上不去呢?”4月16日上午,寿光市洛城街道韩家牟城的大棚种植户韩成波,给卓尔生物打来电话咨询。
  卓尔生物植保师李海燕赶到韩成波的大棚,看到大棚土壤里长了绿苔,板结严重,还有盐渍化。“绿苔是长期用氮磷钾肥料过多形成的。你用的肥料过多,在土壤里都形成肥害了。土地需要用生物菌肥养一养了。”李海燕告诉韩成波。
  “在大棚营造的温室环境中,蔬菜生长快、产量高,需肥量自然就大。所以,根据蔬菜需肥规律的大量施肥没有问题,但是不能过量施用化肥。这些年农民在种菜中形成了‘多施肥、多产出’的不科学的经验。”卓尔生物总经理徐建伟说。
  “建一个大棚要投入20多万元,谁不想多用点化肥,多出点菜,多挣点钱。”韩成波说。
  李海燕说:“有些菜农施肥的老经验得改一改了。”
  寿光高级植保师刘兴文认为,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有机质含量降低、活性微生物减少,种出的“瓜没瓜味、果没果味”,产量不断下滑,甚至出现“死棚”现象。
  “原来,还真是土壤出现了问题。”韩成波说,“我种了20年大棚,老是觉得自己种得不错,要不是这两年西红柿产量品质下降,我还真不会向别人请教。”
  “更严重的是,土壤的失衡导致病虫害不断增多。再加上大棚里温度高、湿度大、不透风,病虫害治理难度更大。同时,农药越打越多,让根结线虫简直‘无药可救’。”刘兴文说。
  菜博会上,卓尔生物打出了“健康土壤捍卫者”的标语。徐建伟说:“我们在满足作物健康营养的同时,更专注作物营养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国内首创‘4S套餐管理’标准化施肥模式,提出了‘种好地,先养地’的科学理念。”
  古城街道杨家村的李奇峰,就是使用生物菌肥改良土壤的受益者。连续两年按照卓尔生物的“4S套餐管理”施肥,李奇峰家的西红柿大棚出现了蚯蚓。“现在大棚的土地比较疏松,浇水后易渗透,不板结了,蚯蚓都出来活动了。”李奇峰说。
  之前,看到李奇峰的大棚土壤板结,李海燕建议他使用生物酵母。“第一年就看到了成效,西红柿个头大,颜色鲜艳,口感也好。今年,土壤有了大变化,科学施肥真管用。”李奇峰告诉记者。
  “我们指导农民从科学施用底肥开始,以有益微生物养地,依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需肥规律,以化学肥料及功能性肥料的合理搭配为基础,合理、科学施肥,力求以最少的用肥量、最经济的投入取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种植收益,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李海燕说。
  广西南宁市良庆镇菜农粱亦铭,4月16日来到寿光,准备参观菜博会。今年春天,粱亦铭种植的辣椒比同镇种植户提前1个月上市,获得亩均多出600元的收益。“主要是我种得早,还用了巧棵力生物水溶肥。”粱亦铭说。
  参观菜博会前,粱亦铭参观了志同道合巧棵力生物水溶肥的制作工序。“没想到这个肥料有11道工序,还有几项国家专利,这样的品质确实让农户放心。”粱亦铭说。
  志同道合肥业总经理孙荣建和农民打交道时,发现农民用肥料过程比较复杂。有的肥料要先化在水里,再浇到地里,很不方便。于是,把水溶肥做成颗粒的念头在孙荣建头脑中愈加强烈。在一次次的研发中,孙荣建终于成功做出颗粒水溶肥“巧棵力”,并在全国推广。
  寿光市田柳镇北岭村农资经营户李强说,生物菌肥近几年施用量约占该村大棚面积的60%。
  2011年,寿光市启动“沃土计划示范工程”,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型肥料(微生物肥、水溶肥)使用来引导菜农科学施肥,逐渐改良耕地质量。寿光市农业局局长张茂海说,生物菌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激发土壤活力。
  据介绍,寿光通过集中招标,吸引了56家肥料企业竞标。经过肥效试验与激烈竞价,5家化肥企业以每吨1000元至1400元中标,再扣除政府每吨补贴300元,参与“沃土工程”的农户只需承担每吨750至1050元。
  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的李宝先,在2014年建好新大棚后就使用了生物菌肥。原来新大棚所在地是老棚区,种了20多年,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板结。李宝先担心土壤不好,就在地里撒了20公斤生物菌肥和2吨微生物有机肥,还用上沤制好的稻壳鸭粪。这样一养地,这两年多李宝先新棚内三茬彩椒,苗子没有一棵死的。
  “新型肥料,就是养地。”李宝先说,“作为现代农民,不接触新东西不行,必须不断尝试,才能种出好瓜好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