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高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年均增长40%

“朋友圈”孵化器让企业“挑大梁”

2017-02-16 作者: 董卿 从春龙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张玉鹏

  “我们首创的技术改变了过去蛋白质跑胶图像分析的传统模式,分析效率提高了几十倍,而且直接由机器量化读数,更为精确。”新年伊始,在烟台载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张建棣博士踌躇满志,“现在已经进入全球推广阶段,随时可以进行量产。”
  张建棣首创的载通专利技术,解决了困扰蛋白质分析领域30多年的一个技术难题,国内外众多企业向张建棣伸出了橄榄枝,他却于2013年在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创办了烟台载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政产学研金’一体的创新创业环境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朋友圈’,背后是技术、产业、经济要素深度融合发展的完整生态。”张建棣说。园区吸引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国内外最优秀的院所、大学和机构,形成以创新药物等生物科技新产品研发为目标的企业化研发大平台。
  与一般意义上政府建设的孵化器不同,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由烟台高新区管委和绿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生物园采用‘产品开发为核心,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企业运行’的创新型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留日博士杨小平,既是生物园的副总经理,也是园区平台的技术负责人。
  “围绕新药研发,我们构建了九大公共技术平台,进驻孵化企业都可以用。进驻项目若有技术需求,我们可以联合开发,也可以直接入股,互为‘朋友圈’的深度合作,大大提高了孵化成功率。”杨小平说,目前已有20多家国内外相关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与园区签订入园协议,50余个创业项目已入园发展。
  2016年11月25日,软通动力烟台创新综合体正式启用,海涛科技、京通网络、恒高技术等20多家创新型企业争相进驻。这个综合体也是以企业为依托打造的。软通动力借助深厚的行业资源,打造了“通力平台”和“通软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将上下游2万多家中小企业整合起来,“从抱团‘吃低保’式的孵化器升级为‘朋友圈’式的孵化器,共享行业优质资源,以系统的成功带动企业的成功。”山东软通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林说。
  “在由企业主导的‘孵化器’系统中,政府要做的就是‘服务员’,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打造好了,优秀企业自然被吸引来了。”烟台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烟台高新区建立科技信贷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96个,形成了20亿元规模的融资服务能力,帮助各类企业融资达14亿元。
  进驻企业也回报了爆发式增长。目前,烟台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培育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型科技小微企业4000多家,年均增长40%,华鼎伟业、方硕电子等40家企业先后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目前总量达到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