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大虾”搭配“家常小炒”,从供给侧视角重塑公共文化产品

烟台:多渠道增强群众公共文化获得感

2017-02-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董 卿 从春龙
   通讯员 朱志明 报道
  本报烟台讯 55岁的李成秀,这个春节一直没闲着。忙着抄谱子,最近每周都要去烟台大剧院排练两次,为将在4月份启动的环渤海17市巡演做准备。尽管已退休,还有自己的青少年音乐教育事业,她最上心的还是在华韵民族乐团做文化志愿者。
  “元旦期间,烟台文化爱乐乐团和华韵民族乐团,给市民贡献了4场高水准的演出,场场爆满。”烟台文化馆馆长解维力告诉记者,烟台老百姓对于这种高雅交响乐的爱好,超出了预期。两个乐团都是由热爱音乐的志愿者组成,全部无偿演出,市民免费欣赏。虽然是志愿者,但是水平都很高,华韵民族乐团的环渤海巡演入选了国家文化基金项目。
  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刚刚结束的毓璜顶文化庙会,6天时间里,7个演出场地共安排演出66场次,演员达到2000多人次,14.57万人次参加了庙会,近距离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本届庙会成了非遗展演的盛宴,胶东拉洋片、皮影戏,烟台剪纸、栖霞八卦鼓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市民的极大兴趣。老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烟台市文广新局统计,春节期间,烟台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展演5000余场,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交响乐,又有大秧歌,还有非遗展演,满足了各种文化需求。
  去年,烟台市经过两年多的创建,顺利通过了各项验收,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成为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城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文化荣誉。
  烟台市从供给侧视角重新审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需对接等深层次问题,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走出了一条“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发展新路。
  “百姓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的,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如何生产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满足各种需求,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解维力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学一两门乐器。这样带动家长的整体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像交响乐这种音乐形式,现在也为更多市民接受。“就像年夜饭,既要有海参大虾,也要有爽口小菜,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众的口味,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为促进城乡文化整合发展,烟台市建立了城乡服务联动机制,各级文化馆普遍建立了“结对子,种文化”包片辅导制度。2000多名经过培训的群众文艺骨干进驻社区农村,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达到“培训一个人,带起一支队伍,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促进城乡文化资源有序流动,推动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为使公共文化资源更加丰富,烟台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吸引文艺志愿者参与。目前,文化类社会组织较示范区创建前增加了50%,全市文化志愿者达到2万余人,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200余支,服务对象20多万人次。烟台文化爱乐乐团、华韵民族乐团,200多名团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每年开展公益演出20余场,所有演出均向市民免费赠票,并深入社区、福利院、SOS儿童村等普及推广高雅艺术,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优秀人才走进去,优质节目进城来。每年,烟台都会邀请民间艺术家们进城亮相,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老艺术形式也保持了生机活力。每年春节期间,海阳、福山、蓬莱等地的秧歌进城,已成为老百姓过年的必看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