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促进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均等化

远程医学:让重构医疗生态成为现实

2016-12-15 作者: 王凯 来源: 大众日报
  □ 实习生 常青 本报记者 王凯

  12月5日,山东省医师协会远程医疗分会成立大会在济南召开。来自省内外的远程医学专家针对远程医疗带来的变革与问题给出了解读。
  远程医学,作为当前代表着“互联网+医疗”的新型服务模式,伴随信息技术浪潮的深入推进,正给医疗领域带来深刻变化。互联网医院、医生集团兴起、医疗资源整合等一系列变化,正预示着以多学科(MDT)疑难病远程诊断、医生远程协作、远程医学教育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经使医疗生态重构成为现实。
何时走出“闺房”
  “技术已经不是问题,需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山东省医师协会会长,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院长孙洪军认为,远程医疗需要的是各大医院的相互协作,而目前很多医院缺乏互联网意识,各自为政。
  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经过近20年的建设,共联网包括北京协和、301医院、省内外医疗机构375家,承担援川、援藏、援疆、援青、援非等多个项目,已经具备一个开放、共享、互联互通跨省平台的功能,每年会诊1万人次左右,居全国前列。
  远程医疗使用率较低,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中国解放军总医院医技部主任周丹认为,我国虽然安装远程医疗设备的医疗机构众多,但真正开展服务的却不足百分之十,很多设备闲置,或者作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远程医疗设备仍深藏“闺中”,可及性差,较少为广大患者所知,甚至成了仅为少数人服务的“特权”,提高远程医疗及其设备的知晓率、使用率已迫在眉睫。
  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是造成远程医疗开展不顺畅的一大原因。国家卫计委远程医疗管理和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认为,目前远程医疗还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受资本、技术、需求等多方力量的推动,通过QQ、微信聊天下诊断等诊疗行为的“娱乐化”,使远程医疗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大打折扣。
促使医疗资源重构
  远程医疗可使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促进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均等化。卢清君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且“碎片化”明显,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生水平差距大,偏远落后地区的患者找上级专家看病,不仅要奔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要受排队、挂号、租房子等奔波之苦,增加了“非医疗支出”,加剧“看病贵、看病难”。
  远程医疗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大专家成为可能,不仅避免病人病急乱投医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风险性。
  “院际互联,打破‘孤岛’效应,实现医疗资源重构!”卢清君表示,医院间的“围墙”也正在打破,远程医疗使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机整合、分工协作成为可能。远程影像、远程病理、电子病历共享、手术在线观摩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专家的临床经验、知识、智慧通过一根数据线,就能以最形象生动的方式传输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培养一个病理医生需要十年,培养一个切片技术人员只需要三个月,远程技术可使医疗资源集约使用。”卢清君说,多年来,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深受病理、影像人才缺乏之困,远程医疗就可以让基层医院只设置合格的病理切片技师、影像技师,由二、三级医院的病理、影像医生阅片、发诊断报告,既有效解决基层的人才问题,也帮助大医院优势学科发挥作用,实现优质资源的高效配置。
“互联网+”助力分级诊疗
  “远程医疗为分级诊疗插上了技术的翅膀。”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张喜雨认为,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远程医疗是基础。
  采用远程会诊的模式进行分级诊疗预判可以有效避免偏差。上级专家可以通过患者的一手资料对其病情做出是否需要转诊的判断,让每一次转诊都是准确而有效;不需要转诊的,直接给出合理化的诊疗方案,确保患者在基层就可以治愈。
  远程医疗让基层首诊患者吃上“定心丸”。虽然身在基层,却可以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省市甚至更高级别专家的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转诊判断时更加及时准确,更有利于引导、培养群众其精准就医、有序就医的就诊习惯。
  张喜雨认为,按需分层,按质分层,分工协作,远程医疗塑造的是更为立体、有机、高效运转的医疗照护体系,看似技术性的突破必将我国的医疗行业带来无穷无尽的变革。当大医院不再为“看小病“所扰,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攻克疑难杂症中去,让优质医疗资源的效率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