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燃亮青年学子的信仰之炬

——山东师大思政“四+”模式接地气增活力

2016-12-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昌 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开展才能更具吸引力,更受学生欢迎?”山东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给我们带来借鉴。
  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创建“四+”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新、做实、做活,迸发出强大活力,青年学子的信仰之炬越燃越亮。
“互联网+”
发挥“指尖”思政渗透力

  2016年8月,对于山东师大2016级新生李子易来说,是尤为紧张忙碌的一个月。虽然还没有入学报到,他已经成为山东师大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室的一员了。“写评论、谈感想、开展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让我忙得透不过气来,但是很充实,很有获得感。”李子易说,“学校把官方微信印在通知书上,只要用手机一扫,就会收到6个大礼包,从入学教育到环境适应、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应有尽有,太丰富了。”
  “互联网+”已渗透到该校思政工作的方方面面。王丽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有一次她登录自己辅导员刘冬梅老师的微博,里面有很多东西非常吸引她。她开始尝试着给老师留言,没想到每次老师都给她耐心回复。目前,山东师大全部辅导员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和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平台每周一个微专题,一天一个微动态,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界限,将教育的规律性和个性化辅导有机结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只手臂,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保障。
  “‘互联网+’思维更符合学生的表达方式,更受年轻人喜欢。”山东师大学生工作部部长于晓明认为。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把互联网理念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通过创建主题网站、微信平台、辅导员博客矩阵,讲述学生听得懂、喜欢看、爱转发、爱点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打造指尖上的教育平台,创建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接地气中彰显活力。
“课堂+”
让思政课互动中增加温度

  每年山东师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学生们总会见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招聘单位和毕业生中间,时而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而与毕业生谈心……他就是有着30多年教龄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获得该校“大学生良师益友”称号的任者春教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思想提供最有力的“营养”,他经常辗转于新生报到、毕业招聘会、校园文化等学生活动之间,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他的身影。“思政理论课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入他们生活当中,了解他们的想法,熟悉他们的语境,从中提取生力源,才能让课堂永葆青春活力。”任者春说。
  获得“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支持的徐稳老师,则充分发挥了手机的作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青年学子占了大多数。对于学生们分享的链接,她都会认真浏览,并做好记录,及时进行评论。“微信是学生们的最爱,也是我和他们课下交流的主要平台。从他们分享的信息中,我读懂了他们的心思,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动态,并把他们的关注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很喜欢。”徐稳说。
  号准了学生的脉动,洞悉其所思所想,老师课堂上讲得带劲儿,学生们听得过瘾。在山东师范大学,思政课不再是死板沉闷的说教,而是深受学生们喜欢的“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