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实现立项数量和质量双突破,山东师范大学——

博士后人才既要招得来又要干得好

2016-12-08 作者: 李子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子路 
   本报通讯员 昌 兵 张庆桢

  近日,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公布了第60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评审结果,山东师范大学共有18项获得资助,其中一等资助5项,二等资助13项,资助数量列全国第40位,列全国师范类高校第3位,位列山东省属高校前茅,立项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
  在博士后培养方面,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山东师范大学缘何不逊于国内名校?作为一所师范类大学,缘何能名列同类学校前茅?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学校相关人员,试图解开隐藏在成功背后的秘密。
凝炼优势学科,打造九大孵化器
  建设博士后流动站,是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多出高质量成果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山东师大以构筑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博士后站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激活了青年人才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内生动力。从2001年成功申报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到2014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山东师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达到9个,基本涵盖到了学校一级学科。
  雁群高飞头雁领。作为学校校长,同时又是博士后合作导师的唐波,有着多年博士后站的工作经验。他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比作师资人才队伍的“孵化基地”。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其引才、用才、留才的重要作用,加强科研考核,打造一支朝气蓬勃的科研生力军队伍,多出成果,多出亮点”。
  为了打造领军人物,山东师大广发“英雄帖”,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周军,是细胞骨架与人类疾病研究方向的国际知名专家。2015年,山东师大将他作为领军人才从南开大学引进,并以他为核心组建了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在他的带领下,细胞结构与功能团队入选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由他担任合作导师指导的博士后,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2项。
  2014年以来,山东师大连续三年实施“百名博士”招聘计划,面向全国招聘优秀博士研究生309人,其中985、211等高等院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占85%。这些人员大部分都加入了学校的9大站群,为科研流动站的持续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优化资助政策,“流”活一池春水
  优秀博士进入流动站后,“水土不服”怎么办?
  山东师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热情为博士后提供各项服务,如办理进站手续,落实生活和办公用房,联系子女上学,协助申报项目和职称等,为博士后创造专心做高水平研究的良好环境。2016年,设立“师资博士后创新基金”,为他们积极融入学科,加入团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
  2016年新进入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雷风采,在刚结束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选中,获得了面上资助一等资助8万元。“刚入站不久,我就获得了学校提供的4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这对于开始独立从事科研的博士后来说,很及时也很必要。”雷风采说,“进入博士后站,有了保障条件,好的待遇,加上公平竞争的渠道,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山东师大人事处处长孔祥云介绍,学校精心选拔了学识渊博、品德优秀的专家担任博士后导师,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截至2016年11月,山东师大博士后流动站共有100余人入站,其中985、211等高校、科研院所,国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占入站人数的95%。
鼓励“冒尖”人才,
培养科研中坚

  “让优秀的人才冒出尖来”是山东师大博士后流动站一直坚持的做法。站内架起跨学科“立交桥”,鼓励开展交叉研究,带着经费到国外学习……一系列扶助措施,让年轻的博士后视野大开,干劲十足。
  “是学校的好政策,让我能够在站内实现跨学科交流,不仅打开了研究视野,学术思维也快速提升。”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李登旺感慨地说。2011年,李登旺博士毕业来校工作,并进入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习。2013年,他被遴选为学术带头人培育计划成员,利用学校每年提供的12万元经费,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国外高水平的研究条件和检测设备,使他的研究“突飞猛进”,回国后,当年便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提供的20万元资助。2014年,他又申请进入到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并再次获得20万元资助。
  科研取得显著成绩的博士后,不止李登旺一个。王增福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来到山东师大,对于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曾经一度面临困惑。在合作导师崔永杰和多位教授的指导下,他很快找到了新方向,并加入到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研究团队。在站期间,他先后获得面上资助1项、特别资助1项,共计20万元,同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
  名师的指导,多样的平台,科学的管理,不仅吸引了优秀的博士入站,而且培养了大批的科研骨干。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在SCI收录、EI收录及国内核心期刊收录发表文章300多篇,先后主持、参与主持或参与的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主持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共计100多项,专利30余项,部分博士后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并获得泰山学者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山东师大党委书记商志晓表示:“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他们是山师的未来和希望。以博士后流动站为载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山东师大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通过实施综合改革,推动学科带头人国际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改革职称评审办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学校发展蓄势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