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山东离德国“工业4.0”有多远

◆全球2734家“隐形冠军”德国占半◆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为我国1/6

2016-11-26 作者: □本报 滕敦斋 采访整理 来源: 大众日报
  7月31日至8月20日,山东省赴德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题培训班重点考察了下萨克森州、巴伐利亚州政府机构和银行、高校、知名工业企业,对德国新型工业发展作了深入了解,对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形成一系列建议。
与德国新型工业化的
差异化比较

  通过考察,大家认为,德国是举世公认的工业强国、制造强国,山东是工业大省,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列,但我省与德国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还处在不同阶段,在企业、产业、技术以及社会、政策等各个层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德国“工业4.0”为其工业发展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蓝图,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认真与严谨,在战略思想、基础研究、技术教育、政策措施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之处。
  企业层面的差异。德国的世界级大企业数不胜数,比如大众、西门子、安联、宝马、巴斯弗等,其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都远远高于我省大企业,许多都处于行业和技术垄断地位。考察团所参观的大众、宝马公司,都以全球化的视野和领跑世界的魄力来谋划和推动各自的发展,我省的企业绝大多数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同时,我省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多而不强、全而不精,大部分企业仍在追求短平快,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和打造“百年老店”的长远意识。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冠绝世界,真正的支柱在于其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特别是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极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隐形冠军”。根据国际上“隐形冠军”的相关标准,全球目前约有2734家“隐形冠军”,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比如德国Rational专门生产专业厨房使用的烤炉,Hako专门生产清洁和清洗设备,Tente专门生产医院用床的各类滑轮,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些小众市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工艺保持行业垄断地位。
  产业层面的差异。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电子信息等行业已形成了很强的规模优势,但总的看,我省工业经济产业层次仍然偏低,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而德国装备制造业极为发达,在机械制造的31个类别中,模具制造、数控机床、机械搬运等17个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以高端品质、先进技术、完善售后为特色的竞争优势。例如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整机制造业,德国生产的机床达4000多种,其中重型机床和专用机床尤其值得称道,而在这些领域,我省乃至我国基本依赖进口。再如节能降耗方面,尽管近年来我省在绿色发展、节能降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高耗能局面短时期内很难彻底改观,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没有明显缓解。2015年,我省能源消费量为3.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的10%,是能耗第一大省。而德国一直都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关注焦点,其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为我国的1/6。同时,德国“环保经济”发达,国内登记注册的环保企业超过1万家,从业人数超过140万,全世界近1/5的环保产品来自德国。据预测,到2030年,德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欧元,将超过汽车、机械等行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
  技术层面的差异。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实现了长足进步,但创新支撑能力仍然不足,工业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产能扩大和产能叠加。德国则是全面抢占“微笑曲线”两端。例如钢铁行业,我省钢铁产量全国领先,但合金钢产量仅占3.5%,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等级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钢等关键品种基本不能生产;而德国很多企业是从单一的钢铁生产向机械工程、汽车、船舶甚至是航空航天等价值链高端拓展。再如研发投入,2011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6%,2015年提升至2.23%。而德国2011年和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88%和3%以上,专利申请数量高居欧盟榜首。尤其是德国非常重视基础研究、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等,其“工业4.0”战略将成功的关键聚焦于基础科学研究,很多细节方面的任务目标,都以“高、精、尖”的理论知识作为依凭。德国非常重视应用研究,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应用研究机构。例如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每年承接约6000—8000个产业项目,MP3等众多发明都是其应用研究的成果。又如智能制造,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体系即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德国超前布局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智能测控、数控机床、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技术已全面应用于工业生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模式得到广泛普及。宝马的同一条生产线上,
可交替生产4种不同的车型,每种车型又有不同的颜色,而且宝马做到了每58秒出一辆车。
  社会层面的差异。近年来全省上下对于工业发展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等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德国相比,我省在这些方面的社会共识度仍然差距很大。德国是传统的科技工业强国,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质量视为生命已成为其普遍的社会共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共同的行动自觉,并十分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目前,德国约有30万个行业协会、联合会等非政府组织,德国工业联合会下设35个全国性成员协会,其下有153个州代表处和344个专业协会,联系着8万多家企业,这些非政府组织在信息共享、技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工业4.0”战略,在2011年德国相关协会提出其初步概念后,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等协会牵头,由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成立了“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4.0”的研究并向德国政府报告,于2013年发表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组建了由协会和企业参与的“工业4.0”平台。2013年,德国政府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使“工业4.0”正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政策层面的差异。仔细研究德国“工业4.0”,不难发现,这个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础科学研究。相比之下,我省基础学科的研究比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有重大突破。在配套政策方面,历届德国政府在基础性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优势,2010年德国制定了《高科技战略2020》,并公布题为《十大未来项目》的跨政府部门的联合行动计划,2012—2015年间,德国政府共向十大项目资助超过80亿欧元。为解决软件人才不足的问题,2000年德国推出了引进3万名高级计算机人才的“绿卡政策”。为有效实施“工业4.0”,德国高度重视对技术、政策、环境等进行评估调整。比如德国系统评估新技术对相关法律可能造成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创新周期缩短可能导致相关规则架构频繁更新等,及时对现行不利于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
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
方向、路径和重点

  德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工业4.0”“再工业化”等战略,是应对新的全球化挑战,保持领先性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学员们认为,我们应充分借鉴学习,进一步明确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和重点,确保山东工业经济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要下决心抢占智能经济制高点。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智能化。建议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主要环节的融合渗透,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两化融合衍生产业,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积极培育新型信息消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全面扩大工业经济对外开放。面对全球智能经济时代,应高度重视加强跨国合作,敏锐捕捉、虚心学习“工业4.0”等世界先进的发展理念、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积极引进研发团队等智力资源。同时,鼓励山东实力强的优秀企业“走出去”,到发达工业国家收购技术、管理、市场份额等方面内在价值高的企业,走出一条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捷径。支持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发展配套企业。
  要积极培育示范区和样板企业。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是加速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建议,一是选择在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济宁等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地区建立示范区,支撑和引领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二是分行业建立样板企业。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领域及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通过引进、合作、扶持等方式打造一批样板企业,既可以参照德国西门子在成都建设样板工厂模式、引进国外知名企业来我省建设智能化工厂,也可以鼓励我省大企业打造智能化工厂。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工程。选择一批重点行业关键技术领域,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整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以产业化为方向和目的研发联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形成技术优势和产业规模。
  要建立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新型工业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企关系、创新氛围和营商环境,必须加快企业管理、技术和行政服务创新。建议,一是更有效率地发挥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政府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应更多地采用建立产业基金、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方式,健全两化融合与安全、环保等重要指标体系,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作,精准发力。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新型工业化,决策、实施的主体乃至利益和风险承受的主体都是企业,政府不能强制命令、包办一切,建议实行更大尺度的放权、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主体地位,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领军计划”等人才工程,进一步向工业领域倾斜;同时,建设高技能蓝领工人大军,夯实新型工业化的人力资源基础。
     (□本报记者 滕敦斋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