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小拖把做成10亿元大产业

高青3万农民靠“黑里寨拖把”品牌致富

2016-11-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马景阳 程芃芃
   通讯员 崔瑞虎 李 峰 报道
  本报高青讯 68岁的袁希俭哼着基本不在调儿上的小曲,埋头扎着拖把。“老板赵春胡每天管饭,扎一个(拖把)分分钟的事儿,也不费劲,就能挣三毛。”袁希俭说,“每月能剩下两千多元。”尽管已是深秋,但午后的阳光依然温暖,吃完土豆炖牛肉的袁希俭打着饱嗝,和二十几个年老体弱的打工者一起,边埋头绑拖把边“打嘴仗”,让这个堆满拖把辅材的农家院十分温馨惬意。
  辛庄村,是高青县黑里寨镇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全村70户人家,200来口人,基本上都和袁希俭的老板赵春胡一样,和拖把有不解之缘。整个黑里寨镇,100个这样小巧玲珑的行政村,28个专职做拖把。小小的一把拖把,不仅被做成了一个产业,还成了扶贫基地。目前,黑里寨拖把辐射带动了相邻镇布条加工、木杆加工等产业,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
  今年68岁的袁希俭家有7口人,老父亲90多岁了需要照顾,老伴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儿媳在家照顾老人、孙子和孙女,家里只有他和儿子两个劳动力。“一天能收入五六十元,最多的时候九十元。”他说,自己是袁家村的,跟辛庄村是邻村,在这里打工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黑里寨镇党委书记王其凯说,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很适合扶贫。黑里寨镇开展“拖把”扶贫,采取到基地打工的“集中加工”和居家来料加工的“分散加工”两种模式,带动镇上100余户贫困户打工。其中,镇扶贫办还为9个村的11户贫困户将绑拖把所需的原料送至家中,贫困户每绑一个拖把的工资收益为0.25元,每个贫困户每天可绑150-200个拖把,每天可收益40-50元,每年按照工作200天计算,这些贫困户不出家门,每年就可增收1万元左右。
  从上世纪70年代,辛庄的老百姓开始瞄向这个赚钱很少的“粗活”。经过40多年的发展,除了辛庄村,经家、草地、袁家、洪家、崔孟李等村的拖把生产也发展起来,黑里寨镇小拖把逐步成为大产业。2015年,这里生产各类拖把超过1亿把,实现拖把年产值10.9亿元,村民收入“大头”来自拖把产业。
  王其凯说,县委县政府为推进拖把产业转型升级,申请注册了高青县第一家国家集体商标——黑里寨拖把。为规范拖把生产标准化、品牌化,黑里寨镇政府组织成立了黑里寨拖把协会,并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制定了高青县第一个行业联盟标准,以此来提升品质、打好品牌保卫战。眼下,高青县正规划建设拖把产业园,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与阿里巴巴合作,在淘宝、天猫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真正将“黑里寨拖把”品牌做大叫响,还计划申报“中国拖把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