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要兼顾培养人才和观众

2016-11-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先凯
  
  近日,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山东梆子戏等多个剧种开启“戏曲进校园”模式,为高等院校带来精彩的戏曲演出之余,也让戏曲收获了更多的年轻粉丝。有院团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他们参与了到中小学校讲课、到高等院校演出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收获最大的是让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接触到了、了解了戏曲。
  据了解,目前戏曲观众问题的确值得关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戏曲类演出共有52万余场。这些演出,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但据统计,戏曲演出场次上去了,可是有些场次的演出观众稀少。并且在政府提供的文化惠民戏曲演出中,观众以老年人居多,鲜见年轻人,戏曲的影响力并未见得有明显提升。
  笔者认为,在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有计划地推动戏曲教育,培养戏曲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向在校学生普及戏曲通识教育,为戏曲培养潜在的观众人群。
  在以京剧作为特色的某小学,黑板报、上课铃、课间操等都将京剧元素融入其中。更让笔者佩服的是,学校自编了一套适合小学各年级的京剧教材,并且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京剧教学。在京剧教学之余,学校还挑选身体、声乐优秀的学生组成京剧社团和京剧表演队,聘请京剧院团的专业演员作为指导老师进行教学辅导。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全国少儿京剧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如此专业的戏曲教育,让京剧成为小学生们的一堂“正式”课程,并让京剧真正融入到了小学生的生活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学生都能够有精力和兴趣去接受戏曲专业的教育。笔者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集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戏曲,其通识教育对于孩子美学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戏曲进校园,不一定走专业化培养人才的道路,但戏曲通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大有裨益。
  笔者曾经在京剧兴趣班采访到了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法博文,一开始只是试着学学京剧的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京剧,以至于带动他的爸妈和爷爷奶奶都开始成为京剧的观众。在爸妈看来,虽然孩子未必能成为京剧专业演员,但是通过京剧学到了形体、唱功等多方面的技能,并且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专业的京剧观众。
  笔者了解到,在欧美等国家,戏剧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戏剧课程纳入学分,并且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这种戏剧的普及教育,不仅能为戏剧培养人才,更是让学生们成为懂戏、爱戏之人,为戏剧培养了良好的未来市场。
  反观我国,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阶段还停留在只有少数几所学校的“点状”分布状态。在有戏曲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向社会普招的是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类的学生。因为戏曲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需要从“童子功”抓起的专业教育很多时候面临着学生并没有相应戏曲基础的尴尬,很多戏曲专业的培养转向了学术研究领域,削弱了戏曲创作、表演人才的供给。由此,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进校园需要文化、教育、财政等多方协调,形成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要区别对待戏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真正让戏曲通识教育在各类学校以“面状”铺开,让戏曲专业教育从初级到高级全链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戏曲进校园的效果,培养人才、观众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