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6-11-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威海南海新区增强“造血”能力拔“穷根”
  □彭辉 刘昌勇
  
  城市化推进带来的结果便是村民变市民,种地改上班。在威海南海新区管委一班人看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根本的是“扶人”,要“授人以渔”,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造血”能力,拔掉穷根,开掘富源。
  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全力推行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前置转移培训上。
  如今已是技术工人的孙军涛,年收入是原先在村里种地的两三倍。
  原先地地道道的农民汉子,摇身一变成为企业的技工,谈到这种“逆袭”,孙军涛激动地说:“是农村劳动力前置转移培训班给我带来的变化!”
  南海新区深知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过上“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生活,开办了农村劳动力前置转移培训夜校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产业发展特点,为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转移劳动力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从专业院校或者企业内聘请授课老师,带着课件、投影仪等走进村委大院讲技能,为村民们进行了建筑施工、园林绿化、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让村民们掌握一技之能。
  随着公共交通、商业服务、旅游项目、教育医疗等功能的不断完善,南海新区城市氛围愈加浓厚,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搭上城市化建设的“快车”,在家门口实现就近转移、就近工作,成为和城里人一样的“上班族”。
  在家门口就能安心上班,城市化的便利也吸引回一批曾在外靠打工过“游击”生活的游子。
  王新明曾经长年奔波在外,居无定所,现如今不仅在南海新区一家企业内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还成了公司维修工段的工段长。守着家人上班,还拿着高工资,王新明逢人便说:“从普通农民到上班族,是南海新区给了我稳定的生活。”
  全方位安置就业,公益岗位向贫困人口倾斜。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南海新区按“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实行“招工、就业、培训”三位一体,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已开展电子商务、育婴师、建筑基础知识、绿化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班10余场次,接受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培训人员大部分已上岗。新区管委将环境整治、卫生保洁、护林防火、城乡绿化、公路养护等市政建设岗位向农村及贫困人口倾斜,搬迁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就业。
  截至目前,南海新区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128人,占未脱贫总数的26%,将全部通过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等措施就业,确保彻底脱贫。

威海高新区:让残疾贫困户活出滋味人生
  □彭辉 谢菁 李超
  
  每天早上8点,王国瑞就会准时来到威高集团洁瑞公司辅助车间,包装纸盒、剪线头、装牙签……他是这里的一名残疾职工。自2008年入厂时王国瑞就被安排在辅助车间,和他一样在辅助车间的还有390名残疾职工,他们中多数患有肢体或智力等重度残疾。
  据洁瑞公司副总经理于春迟介绍,公司下辖14个车间,根据残疾职工的自身特点安排了两类岗位,其中部分肢体健全的与普通员工一样,同工同酬,但待遇比普通职工要好;而像王国瑞这样患有重度肢残的职工则被安排在辅助车间,完成简单的手工活。
  在王国瑞每天上班的同一时间段,光威集团户外装备有限公司组装车间,聋哑职工李鹏飞正在缠线、环氧、粘件、擦竿,这样的工作正适合他的身体特点。
  在光威集团,也有多个岗位可供残疾职工选择。其中加布垫、贴标、缝纫等岗位,可以坐着操作,适合下肢残疾人和聋哑人;而面漆车间喷涂、组装车间组竿等岗位则适合手指部分残缺和聋哑人站立操作。除了一线操作岗位,少数劳动能力弱的残疾人安排在保洁、门卫等后勤岗位,有文化的残疾人还可以安排到技术科、生产采购科等部门工作。
  扶贫攻坚战打响后,怀着对残疾人特殊和深厚的感情,高新区真帮实扶残疾人群体。目前,高新区有10家福利企业吸纳残疾人1600余名。作为高新区福利企业的代表,威高集团和光威集团先后申请建立了威海市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截至目前,威高集团洁瑞公司共接纳了1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其中还吸纳了部分重度残疾人,进行辅助性就业。光威集团招纳的残疾职工分散在光威户外装备和光威复合材料两家子公司,共计400余人。
  不仅靠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创造收入,公司的人文关怀让残疾职工感到温暖。“每年‘助残日’,公司都会组织全体员工到周边游玩,并一起聚餐。春节时,还会包大巴送省内外的残疾职工回老家。”王国瑞激动地说,最让他难忘的是,2012年大儿子考上大学,公司及时赞助了2000元钱,让孩子交上学费顺利入学。
  据于春迟介绍,辅助车间是2014年7月才搬到现在位置的。考虑到残疾职工的方便以及安全,公司所有的设施都环绕车间四周安置,工人每天步行不到200米就可来回食堂和宿舍,住宿和三餐都免费。
  李鹏飞在光威集团工作虽然还不到两个月,但他切身感受到了公司便捷周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厕所内有残疾人专用便池,厂区内有残疾人专用通道,食堂内有残疾人专用取饭口和就餐区,所有残疾员工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
  此外,光威集团还设有专人负责残疾人的管理,考虑残疾人职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安排上扬长避短,合理安置残疾职工,必要时给予监护、指导和生活帮助等服务,解除残疾职工的后顾之忧。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人才培养
  □彭辉 刘京龙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有效促进了人才积聚、科技创新。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端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试行)》《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和《经区大众创业实施意见》等政策,优化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设立2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纳入当年人才工作财政预算计划,用于保障当年智汇工程人才工作各项支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创业载体建设,着力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投资模式建设专业孵化器,以高精尖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餐饮方面的共享设施,可提供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90项,为符合条件的项目办好所有行政手续;提供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业务,帮助降低企业或个人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为各类创业群体提供高水准、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全区目前拥有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1家,专业创业孵化器6家,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市级3家,孵化器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过300家。
  参与“2016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业峰会”,成功组织了“2016威海人才峰会专家经区行”活动,签订人才项目合作协议10个、产学研合作协议2个。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建立“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升培训质量。在泊于、崮山、桥头三个镇设立了3个培训点,在韩乐坊社区设立了全区电商培训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培训。打造“培训—鉴定—就业”一条龙服务。每年组织考核鉴定2000多人次。对合格发证的群众,积极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让群众在第一时间实现就业。
  随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新建高科技平台载体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已拥有国家级院士工作站4家、院士专家站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家、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3家,引进和培养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0名,培养齐鲁首席技师、威海市首席技师等各类高技能人才1500余人,415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