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评论之一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

2016-10-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评论员 孙秀岭

  实干兴邦。确保全省24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要干的工作一百条、一千条,实干是打赢攻坚战的第一条。
  调研扶贫开发,与基层同志探讨脱贫之道,无论进村入户精准识贫、填写贫困户档案,还是一家一策、研究脱贫办法,无论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还是强化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无论深化医疗改革、搞好政策兜底,还是创新扶贫方式、改进考核办法,“干”是关键。只有扑下身子、埋头苦干,甩开膀子、真抓实干,各个扶贫谋划才能落到实处,各项扶贫资金才能精准到位,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等扶贫行动才能见到实效。
  实干,要有啃“硬骨头”的胆气。调研中看到,已脱贫人口中有的脱贫基础还不稳固;剩余的贫困人口,基础条件更差,发展能力更弱,致贫原因更复杂,贫困程度更深;大量资金分散在扶贫、民政、教育、农业、残联、卫生、社保多个部门,扶贫资金有待统筹运作;一些扶贫组成人员多是“抽调”,有的存有临时思想等。扶贫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越是面对困难,越要有苦不怕苦、知难不畏难,越要有一股子闯劲,敢于“涉险滩”,勇拆“拦路石”,趟出一条扶贫新路。
  实干,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基层干部争分夺秒的干劲,令人感动,有些脱离实际的做法,却让人担忧。有的提出今年底全面脱贫,标志是人均年收入超过几千元,指标虽好完成,但能否真脱贫却令人生疑。有的投放扶贫资金,更多靠主观推断,缺乏足够的市场研究。有的考核过于简单、机械与片面,以至于贫困人口越少的地方排名越靠后。实干不是蛮干,更不是胡干,不能搞“被脱贫”“假脱贫”。新形势下抓扶贫,不能搞层层加码,要把握规律和讲究策略,由单向帮扶向双向互动、共同发展转变,由政府主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转变,由给钱给物“输血式”帮扶向培育内生动力“造血式”帮助转变。
  如果说华山天险一条路,实干就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实干本领,把该干的事情干到位,把应负的责任担起来,就没有翻不过的贫山、迈不过的穷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