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3821贫困户绘成“四张地图”

2016-10-13 作者: 赵洪杰 王川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王 川
    本报通讯员 麻 杰

  9月25日10点,鄄城县董口镇郝楼村贫困户张秀莲,正熟练地把一缕缕的加工头发捻成发片。根据她夫妻俩体弱多病的情况,董口镇政府在镇扶贫加工点为张秀莲谋到一份工作,某物业公司为其丈夫郝从元谋到一份看门职业。
  在郝从元夫妇的“一户一案”精准扶贫手册中,其致贫原因、脱贫措施与目标以及帮扶责任人、联系方式等都被明确列出。目前,全菏泽精准扶贫手册已全部发放到贫困户。
  正如郝从元一样,我省2423821个贫困户的详细信息,现在都汇聚成全省大数据。由此,我省标注完成贫困人口分布、扶贫措施到人、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派驻、脱贫人口动态管理“四张地图”。向贫困宣战,有了“地图”,“火力”愈加精准。
  时间回到2014年。我省对7万多个行政村、7000多万农业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共识别出省定贫困村7005个,省定扶贫标准以下贫困人口519.5万人。但当时存在着贫困对象不够精准的问题,一些地方人为把贫困户指标分解到贫困县和贫困村。
  去年9月,全省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各地为摸清贫困人口底数,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对没有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户再识别。
  沂南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前几个月的周末,大庄镇河阳管理区书记闵祥燕依然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核查。结束一个村的调查,就将行李打包好,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下一个村。作为有20多年工龄的老同志,李先干坦言,看着入村调查那些密密麻麻的表格,刚接触时心里挺没底——表格很细,每个贫困户基本的数据、下一步从哪方面帮扶等,都能反映出来。
  在“回头看”的基础上,我省组织15万名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对扶贫对象进行再识别再认定和数据信息再完善。
  “他家有手扶(拖拉机),这一项怎么能打零分呢?”“对,俺们都见他用过!”2月的一天,沂南县大庄镇北双泉村村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对贫困户入户调查结果“挑刺”。
  沂南县严把程序关,采用“户户见面、签字确认、群众评议、村级公示、镇办审核、县级核定”程序,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返贫“挂号”、脱贫“销号”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精准度。
  这个过程中,我省核实、调整、纠正信息112.8万条,清退23.7万人,贫困对象实现了由“基本准确”到“比较准确”。
  贫困户的识别、认定,能做到不漏掉一个真正的贫困户吗?
  我省省定扶贫标准是按照2010年不变价即3000元,加上物价涨幅。2015年度人均纯收入低于3372元就是贫困户,但农村的现实很复杂,如何准确找到贫困户考验基层智慧。
  对此,沂南县岸堤镇扶贫办主任代恩全深有体会,“入户识别并不简单,问到收入时,一些村民的回答往往很模糊,经常以‘没多少’作为标准答案。即使完成了‘挤牙膏式’的询问,许多也不准确,如打短工村民收入很难量化。”
  中央定的脱贫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医疗、养老、教育有保障),记者采访发现,对照这个目标,精准识别,基层各有神通。
  菏泽市牡丹区皇镇乡采取“四看”法:一看“房子”,了解贫困户的住房及居住环境;二看“种养”,了解种什么、养什么,收入多少;三看“智力”,了解家庭成员的智力和劳动力强弱;四看“口袋”,了解经济来源渠道,家庭收入和存款,根据调查情况精确筛选出贫困户名单。
  济宁创造出“六核对一规范”工作法,即核对贫困户基本信息、识别程序、识别结论、政策依据、脱贫措施、扶贫责任,并形成规范的贫困户档案。各县市区对前期建档立卡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查验,多数县市区核对修正率在10%以下。这个做法被省扶贫办推广至全省。
  有了这些铺垫,脱贫攻坚“挂图作战”成为可能。今后,我省每年都将重新核对,校正误差,识别结果将日益精准,扶贫工作不断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