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村里“大懒汉”变身勤快人

茌平:扶志工程让6000贫困户“脱”去“懒汉思维”

2016-09-20 作者: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郑兆雷 报道
  本报茌平讯 “晒糊屁股不兴动弹的‘大懒汉’,竟然变成起床比鸡早的勤快人!”9月12日,茌平县洪屯镇金洼村,村支书丁玉忠说起村民何立荣的变化又感慨起来。
  何立荣的懒有“典故”。有一年冬天,丁玉忠带着村干部走访贫困户,快晌午了,何家却大门紧闭,里面闩着,敲半天没动静。有人翻墙入院,才知道虚惊一场,原来何立荣老两口还赖在被窝里没起床,连早饭都没吃。
  丁玉忠告诉记者,过去何立荣上午9:00前几乎没起过床,起床后要么闲逛、要么逮鱼捞虾,不务农事。因为懒,何立荣家日子很穷:老伴有30多年胃出血病史,每年2000多元的药钱还要七拼八凑;3间土坯北屋,漏雨透风,1年前的雨季中塌了……
  变化始于扶贫。去年初,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派驻金洼的扶贫工作队在给何立荣盖起40平米、价值2.4万元的三间新北屋后,又牵来四只“扶贫山羊”。接下来,村干部用了个治懒绝招:每天早晨轮流去喊何立荣起床。结果,半个月,何立荣就被彻底“治服”,变成每天早晨6:00左右起床割草喂羊的勤快人。如今,4只山羊已繁衍出7只小羊。
  “何立荣现象”引起镇领导的注意。洪屯镇党委书记张勇说,身贫好扶,心贫难治。如果不把贫困户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光靠给钱给物,就是暂时越过贫困线,也会很快返贫。
  县扶贫办的同志介绍,两年前,全县6647户建卡贫困户家里产业为“零”,34个省定贫困村里贫困户最常做的事是找干部,要低保,要补助,“等、靠、要”的“懒汉思维”成为脱贫最大“顽疾”。“顽疾”咋治?去年底,茌平县在打出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组合拳”的基础上启动了“扶志工程”:34个“第一书记”进驻34个省定贫困村,6000余县乡领导干部与6647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坚持每周进村一次,“一对一”帮助贫困户定计划、挑产业、解难题;从全县范围选拔出70多名种养能手组成“致富报告团”,14个乡镇轮流宣讲,听众达8万余人次;还组织群众代表进寿光、去北京,四处参观学习,累计超过1万人次。同时,出台“倒逼机制”,规定有劳动能力且未就业的,连续享受低保待遇不得超过6个月,累计不得超过36个月。
  他们“扶志”的方法也特别接地气。“博智橡皮泥加工部”进村之初,肖庄镇小高村的贫困户有站街闲聊的习惯。第一书记杨玉德没讲一句大道理,只在村口刷了标语:别再闲玩大街站,捏橡皮泥把钱赚。一条标语把20多位“爱站街的”劝进“博智”,现在工资最多的每天能拿50元。
  “扶志工程”扶出贫困户的“精气神”。采访当天,赶上何立荣卖羊,2只小公羊卖价700元。这钱咋用?何立荣说:“换只大母羊,明年扩圈到20只。”
  朱中树是肖庄镇朱楼村的建卡贫困户,母亲有冠心病、妻子患精神病,过去他总是唉声叹气、想死的心都有。去年冬天,重新振作的他以5000元租来外村一个冬暖大棚,种起辣椒。一年下来,收入3万多元,彻底脱贫。
  目前,肉羊养殖、山药种植、大棚蔬菜等已在34个省定贫困村初成产业,6647个贫困户全部在产业中找到位置,全县的贫困人口、贫困户由14794人6647户减至8956人4899户。根据扶贫规划,今年底,34个省定贫困村将全部“摘帽”,所有扶贫对象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