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野

精准招商提升济南金融集聚辐射能力财富管理改革创新打造“青岛模式”

济青“双中心”优化区域金融资源

2016-08-24 作者: 王新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新蕾

  “济南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青岛成为全国唯一的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山东金改的有机组成部分,济南和青岛双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使得全省区域金融资源布局更趋优化,引领着全省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在8月18日召开的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介绍山东金改三周年的情况时说。
  金改三年来,济南金融中心建设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其功能定位问题。金改之初,济南金融中心的定位曾是“建设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省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中心”。
  “从区域位置上来看,济南市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难度较大,而打造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不仅能避开同质化竞争,功能定位也更加明显。”李永健说。
  2015年以来,“落脚产业”的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新时期。“目标是聚焦产业需求、突出济南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打通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通道,实现金融脱虚入实,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发布会上,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苏树伟介绍说。
  “三年来,济南市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和区位优势,把精准招商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据苏树伟介绍,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迁址入济,并先后引进渣打、东亚、恒生、安顾寿险等外资机构,完成农商行及村镇银行的改制运营,重汽、山钢、鲁商、山东能源、山东黄金等先后设立了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力提升了济南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金融集聚区建设,一直作为济南市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抓手。据介绍,济南中央CBD规划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已建成商务楼宇200多万平方米,已进驻企业450余家。
  在瞄准产业之外,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也是重头戏。今年7月,济南市政府出台《济南市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新政策具有系统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吸引力更大的特点。例如,法人金融机构最高补助1亿元,企业上市成功奖励500万元等,有效完善了政策信用环境。
  与此同时,青岛作为国家级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也颇为引人瞩目。“‘金改22条’明确提出,把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新兴财富管理中心。三年来,青岛市聚焦这一目标,推出了许多改革创新举措,形成了财富管理改革创新的‘青岛模式’。”发布会上,青岛市副市长董晓莉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国内第一家外商独资互联网保险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财富管理公司、第一家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支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以及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纷纷落户,青岛市财富管理专业机构聚集效应显现,交易功能趋于丰富。
  期间,青岛市积累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积极发挥试验区重要事项‘一事一报’通道优势,加大财富管理创新试点政策推广力度,共有两批50多项创新试点政策获得国家批准,多项全国第一单落地实施,试验田功能初步显现。”董晓莉说。
  跨境投资率先突破,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试验区建设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青岛市出台了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7支跨境基金进入注册程序。在CEPA等框架下,青岛市取得设立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外资控股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政策许可,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通过跨国集团人民币集中运营管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各类财富管理创新政策的实施,直接为青岛带来融资近380亿元,增加未来融资能力480亿元,为企业节约费用超过25亿元。2015年末,青岛市财富管理资产规模6816.2亿元,较试验区获批前增长96%。
  董晓莉在发布会上介绍,为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夯实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青岛市政府针对每一项改革试点配套设计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实行审慎管理。试验区获批以来,先后制定了跨境投资、跨境贷款等10余个改革配套文件和管理方案,确保改革试点有章可循。为优化财富管理发展环境,青岛市还设立了金融法庭和金融仲裁院,保持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高压态势。
  为深化对财富管理的科学认识,把握财富管理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方向,青岛市开展财富管理基础研究。截至目前,青岛市已形成首个财富管理统计指标框架,建立财富管理行业数据监测机制;启动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编制,全面客观跟踪、反映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