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连载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历史和政治——

世界是部金融史(31)

2016-08-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陈雨露 杨栋
  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都在流行一种概念,叫作“财务技术革新”,说难听点就是上市套钱。据说1985—1989年,日本制造业在金融市场的获利是1.91万亿日元,而本业利润却仅有1.21万亿日元。
  《广场协议》只是日本泡沫经济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的诱因,而非本源。突如其来的财富虚幻了日本人的未来,在虚幻的泡沫中日本人看到了一种所谓的幸福生活,原来不工作也可以享受,只凭借金融收益就可以购买国外资产,享受高消费。
  这也没什么,正常,都正常,有钱了,就该享受一下。享受是没错的,挣钱的渠道和分配方式是有错的。
  毋庸置疑,日本也是一个集权主义悠久的国度,在金融泡沫中受益最多的绝非普通居民,而是金融产业资本。日本公民似乎也享受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了金融泡沫的好处——衣食住行好了,住宅升值了……只要泡沫能继续,这个游戏就可以继续。随着一轮一轮倒手,财富就逐渐集中。普通人会发现自己手中的银子永远买不起房子。
  正常,因为你参与了游戏,但角色设计中你是被抢劫的那个。
  然而,这是一种无法持续的机制,因为被抢劫的对象财富是有限的。
  “失去的十年”,与西方金融泡沫并不完全一致,特殊之处在于,这种泡沫的实质也是一种财富再分配机制。更可怕的是,这一切是在市场名义下进行的,似乎一切都是公平的。如果你本来就一贫如洗,那么很遗憾,泡沫中你会更贫困;如果你拥有一些资产,也很遗憾,你在国家财富中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小,最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次贷危机从我们手里抢走了什么?
  2001年1月—2003年6月,美联储13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会刺激地产市场。
  美国,也不例外。
  说到赚钱,谁也比不上美国金融界,能创新固然好,不能创新,地产业利润也是钱!不去捞一把,跟上帝没法交代。
  我国有位地产界“贤达”语出惊人:“我只给富人盖房。”美国金融界的朋友比他更有觉悟:富人的钱要赚,穷人也不能放过。
  于是,美国金融界创造了“次级信贷”(简称“次贷”),所谓次级信贷也就是针对低信用等级公民的贷款。2006年中期,次级房贷已经占到美国地产贷款的45%,更有一批机构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概念,颇让地产新政调控下的国人羡慕。
  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美国也一样。实际上,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已经连续上调利率,到2006年6月两年间利息翻了5倍。
  利率上升,穷人当然还不起贷款,不归还贷款,银行就会有风险。
  很多美国金融机构都是百年老店,经历过1929年经济危机,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它们并非没有看到风险。事实是,它们从来没想要自己承担这些风险,规避风险的手段叫金融工程,就是通过各种衍生品分散风险,而且计算手段相当复杂,专业人士基本也看不明白。
  简单地说,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可以将信用级别不到B的贷款改头换面成AAA级债券,投资银行再把这些经过打包的债券卖给不同的投资者,然后再由保险机构承保……
  比如,担保债务凭证(CDO)。反正,最后你要是知道自己都买了些什么,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任何金融产品只能分散风险,不能消灭风险。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些次贷风险依然存在。
  如果仅是利率提升、次贷损失也算不上什么,华尔街如果连利率上调、房价下跌都扛不住,早就不是华尔街了。但是,华尔街金融交易杠杆实在太高,放大了收益,当然也放大了风险。
  次贷违约引发了全球对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悲观情绪,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投资品,这就是传说中的小概率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