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高新

干部作风转变,群众态度跟着变

谷家石门棚户区改造实现零投诉

2016-08-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刘 杰
  
  棚户区改造工作难做,这是时下基层干部的共识。然而,刚刚启动的潍坊高新区新钢经济发展区谷家石门棚户区改造项目,搬迁日还没开始,就有八成居民陆续搬出了世代居住的老宅,而且做到零投诉、零上访。
  谷家石门社区棚户区改造是今年高新区加快推进棚改的民生工程之一。该社区共有居民124户148处房屋,今年6月1日启动改造工作,6月16日开始搬迁,然而有101户在15日就进行了搬迁,拆除房屋112处。
  搬迁为何能化难为易?答案是:党员干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真诚相信和依靠群众。
  今年57岁的赵连志是新钢经济发展区谷家石门社区的居民,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由于在居民当中威望较高,赵连志被推选为社区自主改造拆迁委员会的成员,全程参与此次拆迁工作。
  “从棚改一开始,我们就成立了由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等30多人组成的群众自主改造委员会。”谷家石门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洪林说,自改委成员无上限名额,充分给予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我们把社区里德高望重的人吸收进来,占到一半左右,有时候他们说一句抵我们十句。”赵洪林说。
  作为“老一辈”的赵连志,自从成为自改委成员后,每天跟着社区干部入户征求意见、解释问题、发动宣传,干劲十足。动力源于对“上楼”的渴望,“谷家石门搬迁,大家都说是大好事,居民们都说没有这次搬迁安置,恐怕一辈子都不能买上一套几十万元的房子。”思想的转化离不开社区干部背后的努力。
  在前期的发动工作时,社区干部耐心地帮每户居民算人口账、房产账、收入账,将信息全程公开,接受百姓监督,让群众高高兴兴上楼。赵连志就是15日搬迁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谷家石门现有房屋很多是多年前的老房子,有的年久失修。搬迁上楼后,按100平方米一套算,一家一户分两套房子就有五六十万元,相比之下,增值巨大。搬迁中每户人口还额外分20平方米,折价10万元。
  新钢辖区铁路以北8个村居都将安置在银通集中居住区,居住区现建成高层20栋,目前只能安置4-5个村居,这样的背景下,谁先拆谁先上楼。通过前期征求意见,谷家石门90%以上居民意愿强烈,要求搬迁。“不背井不离乡,跨过墙去奔小康”“向西搬一搬,财富翻十番”成为这里棚户区改造的真实写照。
  拆迁工作难做,难在群众利益诉求复杂。一个问题处理不好,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赵洪建是这里的一名机械加工户,在第一次征求意见表上他写上了自己的意见:夹板锤、动力电表等搬迁费太低。他的意见也是不少副业户的诉求。在经过集体论证和考察调研后,最后的方案中又新增了现金补助。
  从第一次反馈回来后一半群众有意见,到《搬迁安置方案》征求意见、定稿,补充方案3项“五上五下”,下发搬迁方案3次,集中意见表决3次,十几次相关文件,再到最后考虑绝大多数群众情况制定出方案。谷家石门社区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将这搬迁块硬骨头啃下。
  刚刚从清池街道8AT项目下来的新钢街道党委副书记、银通街社区党委书记王意顺,负责此次棚改工作。看着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他感慨地说:干基层工作和群众做思想工作从来没觉得底气这么足过,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干劲也从未这么足过。
  每天早上5点半集合,6点下户,晚上7点到10点下户,“白加黑”常态化已成为这里干部的工作常态。6月16日,是搬迁首日,从拆迁现场回来开会总结,王意顺回到家已经晚上12点了。他的“微信运动”计步显示,每天都在2万步左右,16天瘦了12斤,从白面书生变成“黑脸包公”。正是这2万步,把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零距离”。干部作风转变了,群众的态度也跟着转变。
  大变化、大发展局面的背后,是高新区打出的一套套干部队伍建设“组合拳”的保驾护航。今年以来,高新区连续出台容错免责机制、重点项目问责办法、担当实干创先争优意见、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考查考核干部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制定印发了《关于再造基层基础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区街体制改革、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6个方面17条具体任务措施,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营造创新突破、敢于担当、积极履职的良好氛围,为推进各项惠民工程高效率、高质量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以来,高新区把群众回迁安置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高标准、规范化推进棚户区改造,通过统筹规划选址,实施撤村并点,再造基层基础,实现社区服务园区,园区强村富民,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权益。创造了和谐搬迁的“高新速度”,催生了城市面貌的“脱胎换骨”:全区棚户区改造共涉及91个社区,截至目前,18个社区已基本完成,56个社区正在推进。未来,2.4万户居民7.4万人将从老旧住宅搬进功能完善的宽敞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