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姜正涛:4秒钟接线成绝活儿

2016-07-06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梁孝鹏

5条断纱20秒接完
  6月14日,在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纬编工姜正涛工作的车间,密密麻麻的棉纱缠绕在机器上方,纱线非常细软,几乎一勾即断。
  机器上织的是2米宽的棉布,需要102根棉纱,每个棉纱的线头都有固定位置,错一根都不行。
  只要是纱线断了,机器就会立马停下来,我们的工作就是迅速把纱线接上。”姜正涛演示了接纱线的步骤,他只用了4秒钟。
  在一次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共设立穿纱套布、排针、更换错针、找错针、接纱五个项目,姜正涛赢得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在比赛的时候,需要接上5条断纱,一般水平的参赛选手需要30秒左右,也就是平均每条纱线需要6秒钟,我全部接完只用了20秒左右。”姜正涛很是自豪。
  “接线头”,其实是个技术活,线头接得快,布就织得多;线头系得小,布面就看不出瑕疵。细如发丝的纱线呈360度从四周输入织机内,每台织机有90根纱线。纬编工人的任务之一就是迅速查找出哪一根纱线出现问题,以最快速度将线头重新接在一起。断线加上更换尾纱,每天要接四五百个线头。
  假如说断线接线是机器主动警示问题,那么出现坏针就要完全考验纬编工的经验、眼力和判断能力了。姜正涛介绍,一台织布机器通常有上千枚织针甚至几千枚针,因为织布机需要24小时连续运转,针是一个高损坏率的部件,一般只有1年的使用寿命。这意味着,一台机器的几千枚针1年内都要换一遍。除了大范围损坏进行区域整体换针之外,纬编工需要通过对布匹的观察和对针尖的观察来进行坏针的换取,以减少布匹的废品率。布匹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长残”“飞花”“破洞”等20余种瑕疵,存在瑕疵的地方会统一划归为废品,从而造成浪费。
攻克技术难题增效百万元
  姜正涛2002年高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即发集团做编织工。刚进厂时,姜正涛从学徒工开始慢慢磨练,他经常说自己“笨手笨脚”,出过不少问题,但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公司苦练基本功,上班时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晚上回到家里后,仔细总结当天学过的内容。
  “笨鸟先飞嘛!”姜正涛说,从挂纱、接线头、接尾纱、辨认纱支、下布、清扫卫生到换针、挂料、看布面,只能是慢慢熟悉的一个过程。姜正涛一步一个脚印,从操作2台织机到操作四五台织机,从纬编工成长到企业“金蓝领”,在他从事纬编工的这段时间里,每年的质量指标都达到99.8%以上。
  “他在车间里,跟其他人走路都不一样,他走起路来好像有一种脚下生风的感觉,嗖嗖的,飞快。”青岛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生产厂长于波评价说。
  除了在常规操作技术上做到速度和效率上的“冠军”外,姜正涛还和同事一起对操作技术进行革新。“我们在2009年成立了质量攻关小组,针对车间中产生的高弹坯布停车痕问题展开了技术攻关,通过走线、调整机器咬合紧密、调整变频器等措施,使这个车间中产生的技术难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姜正涛说,坯布瑕疵点的数量从活动前的6.83个/匹降到活动后的2.61个/匹,年增加经济效益过百万。姜正涛所在的质量攻关小组被评为“2013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工匠精神的传承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姜正涛把“细心”、“严谨”放在成功秘诀的重要位置。在他看来,有的人装针需要几十秒,而有的人需要将近两分钟,提升方法就是平时多练习;观察布匹“疵点”,有的人是织了5米后发现问题,而有的人是半米内就发现了问题。要做到最大化提高效率,需要扑下身子钻研、端详门道,这也是有些工人每年产生几公斤废品、有的工人每年产生上百斤废品的差距所在。
  于波是姜正涛的师傅,他也见证了自己的徒弟的成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钻研,爱岗敬业,就能在自己的行业闯出一片天。”于波对徒弟今天的成就充满了自豪。
  近几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姜正涛也成为其他纬编工的师傅,每遇到徒弟们有什么难题,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钻研成果全都教给徒弟,一起提升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