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宋鹏飞:用心盖好每栋楼

2016-07-06 作者: 张晓帆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寻找“青岛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宋弢

做好工地“大总管”
  “在做安全经理的时候,我发现各个工地的安全标识都不一样,再比如如何文明施工?现场生活区如何做?这些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宋鹏飞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整理出了一套图集,新工地开工前就有标准可参考。他绘制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安全标准图集》,成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的通用标准。
  “对质量精益求精,对细节孜孜不倦,对完美无限追求”,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在多个建筑工程做资料员、质检员、安全员、施工员、项目执行经理和项目经理,本着“做好工程树丰碑”的工作理念,宋鹏飞立志要做好安全质量第一负责人。
  “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的‘大总管’,更是安全质量的第一负责人,责任重大。”宋鹏飞告诉记者,自2008年接手第一个项目以来,如今经他负责的项目已有四五个。
坚持“盖大楼”的梦想
  在宋鹏飞看来,做好一项工程就仿佛树立了一块丰碑,而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则是考核项目经理是否合格的四个标准,于他而言,只有对项目涉及的工作做到全面把控,才能确保工程高效快速推进。“干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这是青建集团的工作理念,同样也是勉励宋鹏飞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  2003年,宋鹏飞从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来到青建,从最基层的资料员做起,与工程一线工人师傅同甘苦共奋斗。“由于条件艰苦,当时白天在工地上班,晚上伴着施工声睡觉。”宋鹏飞对十多年前工地艰苦的工作环境依然记忆犹新:工人宿舍墙壁仅是水泥涂抹,每名工人一张床,生活物品杂乱地堆在床上……
  “面对艰苦的工地上生活环境,我当时差点辞职继续考研。”宋鹏飞坦言,自己曾一度想要放弃,但由于幼时“盖大楼”的梦想,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他静下心来,踏实学习,虚心请教,一边研究各种施工规范及图集,一边跟着师傅和老员工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艺及工序,细心编制整理技术资料,凭借努力,很快,宋鹏飞就从普通的资料员、质检员升任相关工序负责人,进而成为一名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如今的他,虽然有青岛市优秀项目经理、全国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却依然站在施工一线,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用科技“改写”建筑业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设计、建造、运维等项目全过程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被誉为建筑行业从二维向三维和协同工作方式变革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并降低成本。
  但因为专业性强,除了高精尖的工程外,在绝大部分工程中,BIM的实际推动进程非常缓慢,仅用于管线碰撞试验和形象展示,操作者也都是专业的计算机工程师,没有真正融入施工全过程。2012年,BIM初推广之时,宋鹏飞在自己负责的工程中进行小范围实验,结果管线碰撞做得很好,可是覆盖面太窄,缺乏既懂BIM、又懂工程的人才。
  宋鹏飞在2014年年底启动的青岛市立东院二期工程施工伊始,就引进了BIM技术,并成立来自工程一线研发技术团队,利用BIM三维漫游、碰撞检测等技术,总结出一套完全符合自身需要的BIM深化设计模式和管理流程。
  用BIM对项目的生活办公区进行设计,给临时板房做三维设计……宋鹏飞和整个团队快速行动起来,白天搞数据,晚上工地下班后建模型,定期集中学习,碰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向专业人员请教,经常一干就到后半夜。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域且施工场地狭小,在别的工程基本碰不到的板房朝向和卡车通行路径也都要重点考虑。
  就这样,碰撞摸索了几个月,初建的团队拿出了板房BIM,仅用5天就完成施工办公生活区建设,时间缩短了一半。
  青建市立东院二期工程项目的BIM应用颇有成效,实现了模型、生产、技术、质量、安全五大领域全涉及,深化设计过程变得更直观、精确,有效推动了工程的提质提速。宋鹏飞还专门带领团队对数据库进行丰富,留下了模板。多大的面积建多少板房,电线怎么布置,卫生间建在什么位置,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输入得出新的方案。
  “在不了解的人眼中,建筑业没什么‘道道’,科技含量也不高,其实恰恰相反。”宋鹏飞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创新在建筑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亟待用科技改写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