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投资权益,发掘流通价值

保险试解艺术品保真难题

2016-06-29 作者: 王新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新蕾
    本报通讯员 王 峰

  保真难,一直是艺术品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艺术品电商平台不断涌现、收藏市场人气日益火爆的当下,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在利用保险为艺术品增信方面,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进行了率先探索。
  6月15日,中华保险山东分公司推出“艺术品保真保险”,与山东文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险“联姻”艺术,助力艺术品保真。
  签约仪式上,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书画家朱德强现场作画,并由相关机构作艺术品鉴定,由环周律师事务所进行司法鉴证。据了解,这幅4尺的《孟子语录》,是文琞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的首批作品,并获得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签发的首单“艺术品保真保险”。
  “预估价值1万元以内的字画作品,按照40元/年收取保险费;预估价值1万元以上的作品,按照50元/年收取保险费。”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重要客户部总经理杜洪波介绍说。
  据了解,该产品的保险期限控制在平台回收保护期内。平台根据作品预估价值设定回收保护期,1万元以内为两年期,1万元以上为三年期。在保护期内,平台负责溢价回购,溢价比例控制在5%至15%范围。回收保护期有效保证了收藏者持有自由选择权,大大降低了承保风险。
  在承包手续方面,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会拍摄并留存现场制作照片、作者执画照片、作品照片、防伪标志照片,并详细记录作品名称、作家情况、防伪编号等相关资料。
  “客户报案后,经具有鉴定资质的正规鉴定机构出具证明,认定作品为赝品,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保险期2年以内的,赔偿限额为2000元;保险期为3年的,赔偿限额为5000元。”杜洪波说。
  记者了解到,山东文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建设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为山东齐鲁七贤文化城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据介绍,该线上平台主要定位于价值1千元至5万元的中低端艺术作品,创作者定位于各大画院的在编艺术家、各大院校的学院派青年艺术家以及热爱艺术创作的社会艺术家三种类型;其市场运营目标为民众化的流通、传承,而非极少数人的拍卖、典藏。今后,该平台上的所有交易作品,都将由平台出资购买“艺术品保真保险”。
  “由于我国缺少与国际接轨、公正诚信的文化艺术品鉴定和估值专业机构及监管体制,致使艺术品在市场交易中缺失信誉和保险保障,使得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艺术家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障,艺术品投资人和收藏者蒙受损失。如何为艺术品增信、提高保真程度,一直是业内难题。”齐鲁七贤文化城董事长原洪泉说。
  近年来,一些著名拍卖公司、大型博物馆出现了假鉴定丑闻,使得艺术品市场公信力急剧下降。保真难这一“短板”,在艺术品线上平台中会加倍放大。由于网络是虚拟空间,尽管许多网站推出在线鉴定服务,但其所依赖的“鉴定专家”是否可靠、依靠图片来完成鉴定是否可行、颁发的鉴定证书是否有效,都考验着消费者的眼力。
  如今,借助金融思维,引入保险增信,这一保真难题得以缓解。“通过构建这样的艺术品保险服务体系, 为规范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专业全面的保险保障。一方面保障了艺术家的知识产权,确保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让投资人获得货真价实的艺术品,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让艺术品经营活动在保险、保真鉴定服务中建立诚信体系,促进市场行为规范化。”签约仪式上,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侯朝红表示。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金融化大趋势日益显现。保险增信保真,也为下一步的保值、流通做了铺垫。“长期以来,艺术品一直难以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是真是假、是否值钱、如何流通,这些问题难以确定,银行不敢抵押。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保真。保险助力保真,为艺术金融迈出了第一步。”原洪泉提到,下一步将与更多金融机构接触,探索艺术品抵质押融资。

  ■采编心得
  从保管到保真,保险对艺术品市场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从保真保险到质押融资,艺术与金融的联姻之路也愈走愈广。
  但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艺术品本身特有的属性,比如赝品风险、估值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人道德风险等,与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特质始终存在矛盾。
  这些矛盾的调和,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艺术品市场应该加快制度建设,保障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积极作为,正确认识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创新开发更多适合艺术市场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