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基层党建在精准扶贫中如何发挥引领力、推动力和保障力

高青脱贫奔小康的鲜活样本

2016-06-28 作者: 程芃芃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程芃芃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李峰

村社合一 农民变股民
  富不富,看支部。茹窑村原是高青县木李镇东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以村“两委”为班底,成立了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350亩耕地,破解了“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低、劳动力受土地束缚得不到解放、困难家庭脱贫没有产业依靠、公益事业因无钱办事推动难”等诸多难题。
  他们通过采取“股份+合作”“底金+分红”的方式向村民分配收益,即一亩地为一股,村民参股的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1000元补助作为底金,底金之外按每股的盈利进行分红。盈利部分的30%分配给入股村民,70%作为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股土地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实行耕种、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销售“五统一”。
  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合作社建起了兴茹面粉加工厂,注册了“兴茹”牌面粉商标。去年,他们又引进新型石磨面粉机,把合作社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小麦加工成面粉销售,不卖小麦卖面粉,产值得到提升。
  以该村残疾人茹宗刚的家庭为例,2007年,茹宗刚夫妇双双遭遇车祸,导致家庭贫困。家中的8.8亩土地,每年各项费用成本都在5500元以上,而两季收成总收入只有5800元,一季下来只有300多元的微薄收入。参股入社之后,他家的8.8亩土地,在一分钱不用投、一点劳力不用出的情况下,可以领到8800元的保底费用,盈利之后还能享受到30%的分红,这个家庭摘掉了穷帽子。
  在“茹窑模式”的带动下,高青县力推这种“村社合一”模式,全县767个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719个。
合力攻坚 群众得实惠
  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进程,全县3209名党员干部与未脱贫贫困户联户结对,结对以来,全县机关干部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00多万元,乡镇(街道)设立了扶贫工作专项基金,全部款物都用到了资产收益型项目上。
  唐坊镇将包村部门和联户干部捐助的4万余元扶贫资金,用于“五龙鹅代养”扶贫项目。镇政府与包村部门和高青联丰苗木合作社签订三方代养协议,按照“投鹅代养、借蛋生财、滚动发展”原则,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由联丰苗木合作社集中饲喂,统一管理,合作社按照每只母鹅年产蛋50枚,每一枚蛋提取1元钱,每季度一次向监理公司进行返还,最后所得收益归贫困户。
  联丰苗木基地推行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鹅在苗木基地中散养,以食杂草和水草为主,节省了养殖过程中最大的饲料成本支出,而且集中代养、集中管理、集中防疫,降低了项目运营成本。该项目可以让贫困户人均年增收500元左右。收益期结束后,联丰苗木合作社用小鹅换大鹅,继续分红收益。
  同时,该县不断加大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力度,在市派30名第一书记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选派104名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干部,116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实现第一书记、扶贫干部全覆盖。去年以来,全县第一书记为贫困村争取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2260.6万元。包村部门、第一书记、帮包企业和联户干部合力攻坚,让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
支部引领 贫困村创百优
  高青县通过实施百优创建和百村万户脱贫奔康“双百工程”,增强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先后评选表彰百优村党支部和优秀村党支部326个。田镇街道台陈村以全县“百优创建”优秀村党支部第一名的成绩荣登榜首。
  台陈村党支部书记陈辉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上任后,他拿出自己公司的资源与群众共享,在优先安排村民到他开办的鹏辉牧业公司打工的基础上,无偿牵出自家公司的黑牛,让群众回家养殖。生出的小牛断奶后,公司无条件按每头5000元回收,这样算下来,一头牛可以给每户带来两三千元的收入。陈辉的义举让村民看到了盼头,少的养了两三头,多的有三四十头,有的甚至超过了100头,鹏辉牧业的牛逐渐成为群众的“小银行”。
  随着黑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如何处理1500头牛每天产生的大量粪便垃圾,成为一个棘手问题。最终,村班子选择了用牛粪拌稻草发酵作为基质栽培食用菌的发展模式。他们流转土地200余亩,规划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10座、智能空调大棚20座,拉长了循环发展的产业链。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与乐物等电商平台合作,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宣传销售。公司正常投产后,日产食用菌2.5吨,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0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附近6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也整合起来,“抱团”入股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一方面以股份的形式,每年按照合同约定给村里的贫困户分红;另一方面,吸纳贫困户来基地打工,每年能增加一万多元的工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