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高职教育创新 我们在路上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析(一)

2016-06-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邢璐 尹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职教育,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在新形势下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高技能人才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如果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是新时代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动员令和设计总图,那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具体工作部署和施工总图。时值国家“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开局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目标布好局、起好步,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大。
  时代呼唤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在波澜壮阔的创新改革大潮中,一些优质高职院校“身已动,心更远”,自觉担当起引领高职教育发展的责任,打造创新发展的升级版,实现华丽转身,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立足时代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结合自身的水利特色、工科优势,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
  
  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教育创新的先导
  制度创新是各领域改革的关键,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中国特色高职学院建设制度,是构建政府、行业、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先导。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版图重构工程启动,高职教育结构的国家层面设计基本成形,混合所有制办学进一步加强,为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贾乃波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打破教育与职业的界限,跨越了企业和学校,跨越了工作和学习,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疆域的育人活动,高职院校要整合行业、企业办学资源,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部门有机联合,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实现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新机制。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立足自身的水利特色和工科优势,成立了山东省水利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委员会,建设了一个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组织,大力推进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运行机制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就业需求为动力,以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和提升办学能力为目标,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充实完善了10个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合作开展教学,实施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行业、企业、学院人才共育,过程攻关,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建立了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行企校”联动办学长效机制。“行企校”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使水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极大推动了学院的发展。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目标,构建产业技术服务体制,发起成立了日照市科技合作促进会,下设水利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等12个专业分会,学院为理事长单位。促进会的成立为8所高校、150余家企业建立了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推动了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引领,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了“行企校”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招生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是学院发展的固本之举,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在内部改革创新上下了十足的功夫,2015年制定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章程》,为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院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和“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淡化“身份”,强化“岗位”,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的工资分配制度,形成了公平竞争、高效的激励机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水院建立起多元评价机制,学校、企业、社会、学生4方结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学院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对学生培养过程进行第三方跟踪评价,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创新的灵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大国工匠是“工匠精神”的具体化身,代表着制造强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灵魂,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职院校创新改革的精神之源。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长于纪玉认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是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内在涵盖“技”、“术”、“心”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又覆盖了工艺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追求。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把“工匠精神”贯穿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中,让学生树立坚定理想、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信念,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在具体实践中,水院一方面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一方面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需求,时代特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接轨,培养实用、可用的优秀人才;在课程教学及实践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坚守,培养其“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优秀职业品质。通过“技能大师进校园”“技能展示周”等特色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职业情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作为一名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资深教育专家,于纪玉说,中国经济要发展、要创新,就要重拾“工匠精神”,学习日本人的精细、德国人的严谨、瑞士人的精确。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专注于学生“精、匠、品”的培养:精于工,把学生带到工作岗位,直接就可上手;匠于心,“未来工匠”无缝对接行业发展;品于行,培养崇德尚技的现代工匠。而这,也正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中国创造”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