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省内第一所农村公办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9年来呵护孩子成长

这里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2016-06-05 作者: 尹彤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尹彤 
  本报通讯员 薛海波 楚黎静 杜杰 
  5月18日,嘉祥县梁宝寺镇留守儿童学校校长韩应俭告诉记者,学校成立9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健康成长。
  梁宝寺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6万人,造成3620名留守儿童滞留在家,占全镇学生总数的52%,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各种诉求,2007年9月,该县在梁宝寺镇北部桐庄联小的基础上,创办了全省第一所农村公办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2010年,学校进行改扩建,建成了可以容纳18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餐厅,修建了环形跑道、足球场、仪器室、科学探究室等配套设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在管理上,学校实行生活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双线同步”的模式,实行学校领导、老师、留守儿童“捆绑制”:每班配备学习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班主任与保育老师协调配合对留守儿童实行二十四小时监护,确保了服务管理工作无“空隙”。
  每个任课老师都对学生的状况做到“五清楚”、“三沟通”,即清楚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密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密切与第二监护人沟通,密切与留守儿童的沟通,真正做到无缝隙管理。
  梁宝寺镇还组织了专门人员建立全镇留守儿童动态信息管理数据库,成立了留守儿童信息服务中心。“尚传民,家住梁宝寺镇白集村,父母在大连打工,孩子在家由奶奶照顾,家庭收入还可以。”“任子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由奶奶抚养,爷爷癌症去世欠下债务,父母在外打工还债,还有一妹妹上学前班。”在梁宝寺镇留守儿童学校,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份档案。此外,学校还通过儿童成长档案、儿童“生活小脚印”档案卡以及“生活学步车”档案卡等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变化。
  “两卡”的记录,让孩子更加直观地对自己的进步变化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优秀同学为榜样,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王文山班里的小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居在叔叔家的她特别自卑,在学校走路都是“溜墙根”。了解情况后,王文山利用大学生结对帮扶的机会,让小曹跟着去大学参观,推荐她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多给她上台的机会。小曹从一个唯唯诺诺不敢说话的孩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自信,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为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学校除了师生同桌共餐,还定期开展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活动,每周每班进行一次“亲情书信比赛”,设立“悄悄话信箱”,为学生、教师、学校的沟通搭建平台。同时,开设“家长热线”,每月举办一次全校“心理健康运动会”,让孩子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中懂得自信、竞争、团结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