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寿光涌现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年轻职业农民——

务农,年轻人一样有奔头

2016-06-05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6月3日下午,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刘春友的妻子杨秀花正在蔬菜大棚向记者展示自己种植的丝瓜。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33岁的刘春友,和妻子一起管理着5个大棚,一年毛收入超过30万元。这5个棚里,都安装着自动卷帘机和半自动放风机。
  “有了现代化装备,两个人就能照顾这些大棚。”刘春友说。
  5个大棚中,两个规模小点的,是刘春友的父亲刘冠清留下来的。三个规模大点的,是刘春友自己新扩建的。“儿子玩棚,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的新家,就是小两口挣出来的。”刘冠清说。
  务农之前,刘春友也上过班,干过“都市白领”。“父母年龄大了,需要我回来,我也想孝顺父母。”刘春友说。每天早上天刚擦亮,他和妻子就去大棚,忙到10点多,大棚气温上来了,才回家吃饭。下午3点多,两人又回到棚里,直到天黑。
  “虽然苦点累点,但收益很可观。凭着咱们的拼劲和钻研,我对种棚很有信心。”刘春友说。
  同样是务农,寿光市洛城街道后寨村的张国乾,2011年大学毕业后开始种植盆栽蔬菜。通过反复试验,加上向专家请教,张国乾攻克了植株易倒伏等难题,成功培育出了首批2000多盆观赏性盆栽蔬菜,并有了一定的客源。
  “客源太少,不成规模,就很难将盆栽蔬菜推广出去。”张国乾说。
  2012年,张国乾将盆栽蔬菜带到菜博会。会上,许多外地客户主动找他商谈合作事宜。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张国乾的盆栽蔬菜温室由1个增加到20余个。2015年,张国乾再次“转型”,与人合作在郑州成立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了公司后,张国乾开始与江苏泰州、浙江杭州、广西柳州等地的蔬菜基地合作。“过去只是产品输出,现在有了技术输出,效益就很可观了。”他说。
  更年轻的夏国强,生于1991年。夏国强建了6个多肉植物大棚,种植超过200种的多肉植物品种。
  从小在寿光市区长大的夏国强,几乎没干过农活。“本来只是通过微信和淘宝帮妈妈卖点多肉植物,没想到一来二去,就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东西。渐渐地,把多肉植物做成了自己的主业。”夏国强说。
  用一年多的时间,夏国强学会了多肉植物的种植和养护。现在他的温室大棚内,装有自动喷灌设备和低温射灯等,给多肉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从前两年简单的实体批发零售,到现在的微信、淘宝销售,夏国强已经蹚出了多肉植物的销售路子。夏国强还主动与各位顾客联系,指导大家如何养护多肉植物。目前,夏国强经营的多肉植物圈子好友已超过千人,仅通过这个圈子销售的多肉植物就非常可观。如今,凭着质量好、品种全、价格低等优势,“夏夏多肉大棚批发”成为不少多肉植物爱好者的首选。
  在古城街道后王村,32岁的张秀玲已经连续5年在西红柿大棚内使用荷兰的熊蜂授粉技术为作物授粉。“传统的人工点花授粉,花瓣会残存在萼片下果肩部,不能自行脱落。同时,一个大棚一个人通常要花费两三天时间授粉,而且部分授粉药物中还可能含有激素。熊蜂授粉这种纯天然的方式,可以提高蔬菜品质,有益于消费者身体健康。”张秀玲说。
  “得益于菜博会,寿光一批年轻的职业农民开阔了视野。他们不仅是种植能手,也学会了与客商打交道的本领,把产品销往更为广阔的市场。”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办公室主任刘天英说。目前,寿光共有农民助理技师25237人,家庭农场1315家,农业龙头企业9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