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医生护士“1+1”驻村结对帮扶、组团下乡义诊、培训乡医——

让优质医疗资源与群众“零距离”

2016-05-24 作者: 吕光社 王德琬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吕光社 王德琬 报道   5月18日,济医附院兖州院区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贺瑞霞(左一)在牛屯村卫生室指导乡村医生赵芝全(右一)为患者作康复治疗。
  如何让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把优质医疗服务切实送到村民家里,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家庭式服务,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通过医生护士“1+1”驻村结对帮扶、组团下乡义诊和培训乡医三种渠道,向农村输送优质医疗资源,并建立健全补贴、监督、考核机制,让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变为“行动”,实现了村民收获健康、村医提高技能、医生赢得口碑等多赢局面。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王海晏
   
  5月18日,记者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采访时得知,近期,兖州院区被评为“济宁市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示范单位”,兖州院区院长于世鹏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优化保健医生为基层群众提供保健服务流程,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了保健服务质量及效果,让优质医疗资源与群众真实现了‘零距离’。”
向下输送医疗资源
  5月17日一早7点,家住兖州区新驿镇皇林村的王广荣就急着从家里出发,叫着老友一起到两里地外的东一村村委会,“听说今天有医院的专家过来,我们过去让医生给看看”。
  王广荣今年79岁了,最近她的右手时常发麻,村里的医生说不清啥原因,她想着去医院看看。新驿镇距兖州城区40分钟车程,加上孩子打工忙,王广荣要去趟医院并不容易,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组织的义诊专家团队帮了她的忙。
  量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王广荣将现场检查的结果交给心内科的专家,专家给她解释着手麻的原因和处理的办法,“大夫还给我写了个单子,让我换这个药试试。”
  “医生,我以前得过支气管炎,你再给听听”,“我最近吃不下饭,胃反酸是咋回事”,“大夫你看看我的耳朵”……听说城里医生下村来,附近七八个村的村民都涌来了,村委办公楼的大厅挤满了人,心内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的医生坐成一排,认真解答着村民不断提出的问题。
  兖州院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陶然告诉记者,组团下乡义诊是医院近期创新服务基层的新模式。保健医生团队是由不同科室和专业的200名医务工作者组成,之前实行“1+1”组合形式,一名护士配合一名医生服务一个对口联系帮扶村,并与至少10户家庭建立“一对一”长期帮扶关系。
  另外,医院在继续推行“1+1”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组团下乡义诊的模式,每次选五六组医生,不同专业的医生汇集到一起,满足群众不同的看病需求。兖州院区心内科医师冯洪亮已有10年临床经验,担任保健医生也已4年,但也常遇到把握不准的情况。他认为,不同学科的医生组团下乡是对“1+1”模式的有利补充,这样就能互相配合为群众看病,解答不同的问题。
  不仅如此,与组团义诊配合的还有对新驿镇70多名乡医的培训,将医院临床经验实地传授给乡村医护人员,使其更好地掌握诊疗知识,更好地为村民进行治疗,这也是让优质医疗资源永续下沉的最好办法。姜村村医姜存宽知道兖州院区的专家要来新驿镇卫生院讲课,他早早地就坐在了第一排位置。“专家讲到冠心病患者的甄别和处理,都是前沿知识,平时很难学到,对我们来说非常实用。”
  陶然认为,“组团义诊是大范围的医疗服务;大夫、护士‘1+1’组合驻村具有针对性;培训乡医可以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基层,三种渠道互为补充,有力地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方受益让资源效用最大化
  5月18日早上8点,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贺瑞霞准时来到大安镇牛屯村。接到村医赵芝全的通知后,需要作康复治疗的村民在家人的陪伴下接踵而至,这个静谧的村庄因为贺瑞霞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贺瑞霞从2012年9月开始担任牛屯村的保健医生,她告诉记者:“这个村有17名残疾人,其中10名情况严重、但有康复希望。”陈月锋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43岁,2009年2月13日,他骑摩托车上班途中摔成重度开放性颅脑外伤,在医院昏迷85天后才苏醒,醒来后发现右半身已经瘫痪。据陈月锋的妻子蔡福红介绍,一家三口仅靠低保和单位给的伤残金生活,“康复性治疗费用不低,我们无力承担,只能靠他自己锻炼和恢复。”但贺瑞霞的到来让蔡福红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贺医生每月来村里三次,我们回回都来,她给作免费的康复治疗。”在村卫生室,陈月锋坐在轮椅上,贺瑞霞站着为他推拿按摩、配合穴位按揉,并不停地指导赵芝全治疗重点和方法,还叮嘱蔡福红辅助病人康复事宜……近40分钟的康复治疗让贺瑞霞额头上露出涔涔汗水。蔡福红说,经过三年多的治疗,陈月锋不仅意识越来越清楚,右手逐渐能动弹,还能借助助走器挪步了。看着丈夫一天天好起来,蔡福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城里的专家让我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很感激贺医生。”
  赵芝全也受益匪浅:“我以前学的是针灸推拿专业,对康复学知之甚少,对村里有康复希望的残疾人基本帮不上什么忙。”而现在,他俨然是一个行家,能独立地为患者进行康复性治疗,而针对不同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他也都熟络于心。
  “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不仅让村民和村医都受益,医生也是受益人。自包村入户以来,呼吸内科主任郭景东收获了不少“粉丝”,近期很多患者慕名到医院找他看病。他说:“进村入户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农村医疗的情况,想办法解决农村患者看病遇到的问题。”
有补贴、有监督、有考核
  “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惠民工程,但医院医生少而且忙,医生都是牺牲休息的时间,自己开车下村巡诊,在医院出台相关规定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走过场、蜻蜓点水等浮漂现象。如何确保“活动”变“行动”,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决不能让干活的人吃亏,对待优秀的保健医生要制定和落实奖补政策。”于世鹏表示,医院加大了扶持力度,给予保健医生入村补助、入村时间保障,其活动开展情况也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医务人员申报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必要条件。医院对保健医生实行淘汰制,今年以来,因退休、休假等缘由,已更换了18名保健医生。
  为严厉杜绝应付、走过场、造假等行为,医院每季度都会对保健医生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作为对保健医生的经济补助和兑现奖惩的依据。考核办法还规定,保健医生入村应携带工作日志,记载入村日期、工作内容、心得体会等。开展巡诊工作的,应由户主签字确认,留取影像资料备查。
  负责保健医生考核工作的陶然是出了名的严格,她带领工作人员经常到各个村卫生室核查,还电话随机抽查农户,在今年一季度考核中,有60%左右工作日志因不符合规定被退回重做。陶然说,“最初给包保农户打电话,他们大都不知道保健医生是谁,而现在他们和保健医生成了熟人。可见‘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成了医生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