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青岛市市南区学区制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初中教师提问 小学学生作答

2016-05-08 作者: 薄克国 来源: 大众日报
  关键词:教育学区制改革
   □记者 薄克国 报道   青岛第五十七中学化学老师郗艳慧向青岛福林小学学生讲授“舌尖上的化学”。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卢 佳 刘清锋

  “根据刚才学到的化学知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小胖选一份搭配合理的营养早餐?”
  “老师,我来……”“我我我……”
  提问的,是青岛第五十七中学化学老师郗艳慧;而争相抢答的学生,是青岛福林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
  4月6日上午10时,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东三学区举行名师跨校授课活动,青岛第五十七中学教师郗艳慧来到青岛福林小学,为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上化学科普课,名为“舌尖上的化学”。“郗老师的课特别有趣,切入点非常好,我以后还想听郗老师讲课。”福林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矫子浩说。
  初中教师前往小学授课,让小学学生感受到了初中课程的魅力,是市南区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的内容之一。今年3月,市南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学区制,把全区划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初中和几所小学组成,以招生片区为主,片区内所有中小学校打破壁垒、开放办学,实现教师共享、课程互补、资源统筹,从而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月9日,市南区教体局东三学区理事会成立,由青岛第五十七中学、青岛南京路小学、青岛福林小学组成。学区理事会为学区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学区内小学、初中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代表性人士及专家顾问等组成,学区依章合作管理,有序科学地开展工作。
  “通俗地说,就是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小学、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学校与学校之间不再有围墙。”青岛第五十七中学副校长张署强介绍,学区制以小初衔接项目研究为基础,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突出各校特色,统筹资源,创造高品质学区教育。
  按照市南区教体局东三学区理事会工作章程,这三所学校将搭建合作平台,统筹招生培养、教师资源、课程建设、教育研究、家校合作、教育资源等,实现初小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中,统筹教师资源方面包括建立学区内教师交流机制,实现学区内优秀师资资源共享;建立学区名师资源库,实施名师跨校授课、跨校辅导学生社团等,扩大学区内名师的带动辐射作用。
  按照义务教育计划,小学原本没有化学课。但是,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的科学课难免要涉及。于是,福林小学借助学区平台,向同一学区内的青岛第五十七中学“借”来了化学老师。福林小学校长安晓兵说:“学区自成立以来,开展了足球赛、灯谜赛、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把学区内各个学校的特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学区内的资源共享。”
  初中课程向小学延伸,小学的特色内容也在不断向初中延伸。青岛福林小学的灯谜课在全国教育界都颇为知名,南京路小学则是足球特色学校。“顺承办学特色,我们学校开设了灯谜选修课,组建了足球队,将来孩子们从小学升到初中这些兴趣和特长的培养也不至于间断。”张署强介绍:“学习我们学校做法,福林小学和南京路小学也分别组建了模拟联合国社团,使我校的外语类特色课程下移到小学高年级。学区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小初课程衔接,促进了学区一体化发展。”  
  “实行学区制之前,我们学区学校之间的深入交流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现在每月、每周都有交流活动。”南京路小学副校长薛燕说:“小学、初中本有差异、各有特色,通过共同备课、交流走访等活动,逐步实现了包括师资理念、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融合,有利于推动学区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市南区六大学区理事会已全部成立。市南区教体局负责人表示,今后该区将重点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以六大学区为基本单元,加强学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以地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探索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格局。